苍阔诗怀 寄情山水
——古代文登文学艺术述略
发布日期:2018-04-12 08:1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于敬民


  古代文登地域文学和艺术活动出现的较早,经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果。其中诗歌成就和书法艺术比较突出,留下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对后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直至今天,文登地域的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厚爱仍有增无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这既是对古代文登地域文学艺术的传承,也是威海人文学素养较高的表现。

  一、古代文登地域文学是从石刻文学发端

  古代文登地域的文学作品,从现有的记载看发端于唐代,是从石刻文学开始的。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石刻文学作品,是本地域第一位科举进士、唐代何弼实的《皈敬和尚石幢幢文》。这个幢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文登县治的佛寺莲花院主持和尚皈敬生前经历,以及他归寂后弟子为他打造石幢的情形。“瑞气祥云,若盘龙之偃蹇;悬针垂露,似返鹤之翱翔;一轴真文,横铺八面。”区区四百字,将皈敬大师的简历,到莲花院前后的情况,以及皈敬大师如何得到满寺上下的爱戴,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都在忙碌的为他建造石幢的情景刻化得淋漓尽致。造石幢施工的场面,使人如临其境;石幢制造之精,使人浮想联翩。幢文,文章练达、简洁有力、气势雄健,文字峭拔矫美、风格清新,体现了韩柳倡导的古文之风,使我们仿佛看到韩愈和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影子。幢文完全脱去了魏晋以来骈文浮华的文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何弼实这篇幢文,应该是记载的有迹可查的古代文登最早的文学作品。从中可观唐代文登地域进士级文人的文采,以见唐时之文风。

  此外,《昆嵛山无染禅院殿记》是唐代无染院碑的阳面碑文,内容主要讲述唐昭宗光华四年(901)重修无染院之事。文字比较优美,如描写法主和尚静心修炼之句,使人仿佛亲临幽静之境、贴近修炼之人:“戒珠冷而寒水一池,心印明而秋蝉五夜”;对昆嵛山深邃险峻的描写,对无染寺环境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突增无限想象,对仗工整、令人赞叹:“松萝森邃,岩谷幽奇,大川激沧海之波,极顶峭虚危之宿”;对精心造塔的诗句描写,“舍青凫择郢匠之工,凿白石竖竺乾之塔”;形容春暖花开的诗句,“和风扇柳,莺啼溪上之丝;暖日开桃,花笑峒中之锦”。多么优美而令人陶醉的文字!碑文为记叙散文。

  也有凿于岩石上的石刻,一般都是一些诗文之类内容。

  总之,古代文登地域文学最早发端的石刻文学,包括了碑刻和岩刻,数量较多;有散文、有诗歌,体裁较多,都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这也算是古代文登文学发端的一个特点。

  二、诗歌在古代文登地域文学中成就最大

  古代文登地域内文学较为发达,明末清初文学就开始走向高潮,康乾嘉时期文学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形式主要为诗歌、散文和小说,以诗歌的成就为最大。

  1、抒怀古代文登地域记载最早的诗歌,见于唐代李商隐的《海上》。诗云“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这首诗写了成山头的秦代石桥;此诗认为徐福东渡就发生在威海地域一带;描写了麻姑在昆嵛山的修炼,以及她所经历的三次沧海变桑田故事。该诗所涉三个历史典故,喻含一个重要的自然历史变迁。

  2、古代文登地域作者的诗歌记载最早的当属金代郭长倩(1146年进士)的诗作。郭长倩文有《石决明传》《昆嵛明道集》,诗歌有《中州集》。除了《义师院丛竹》一首诗流传至今,其它皆未传于后世。由于是域内最早的诗,故录于此:“南轩移植自西坛,瘦玉亭亭十数杆。得法未应输老柏,植根兼得近幽兰。虽无秾艳包春色,自许贞心老岁寒。百草千花尽零落,请君来向此中看。”按照史书记载,郭长倩的文学成就是比较突出的,其个人在金代文学方面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只可惜其作品大多失传。

  3、古代文登地域诗歌创作成就显著的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诗歌数量多。就目前记载所知,在古代文登地域的二百多部著述,其中大部分为诗歌作品。诗歌的数量比重大约占文学作品的80%左右。

  二是诗人队伍较大,写诗的人多。基本上凡是有功名的士人,无论是做官的还是没做官的,大部分都有诗作流传,有诗流传的作者近百人。赛珠一人就有一千多首诗歌问世。

  三是创作的诗歌被收录层次高。赛珠和刘储鲲的诗作被卢见曾编纂的权威诗集《国朝山左诗钞》收录;吕润芬、于熙学、于令淓、李凤书和王大中的诗作被《国朝山左诗续钞》收录。这是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

  四是诗作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人的情感,有亲和力。古代文登诗歌抒怀内容比较广泛,涉及人情世故、社会风俗、迎来送往等。有的诗涉及海市、山市,如昆嵛山市;有的赞美海岛,如刘公岛、桑岛;有的写遗迹,如召文台、长学书院、鲤堂、环翠楼等。但是,诗作抒怀内容涉及较多的当属讴歌山水之作,特别是由于古代威海地域名山多,抒怀名山之作自然较多。如游文山、昆嵛山、紫金山、撇蔧山、著棋山、六山、柘阳山、万石山、回龙山、铁槎山、虎口山等。其中昆嵛山、铁槎山、紫金山留下的文人诗歌相对较多,读后使人如同进入仙境,有飘飘如仙之感。对历史名山文山讴歌的诗文也较多,读后使人们了解了几百年前的文山风貌,如诗歌反映明末清初时的文山召文台,有秦台、秦宫、碑碣,并且麋鹿成群等。

  总之,大部分诗歌内容是讴歌古代文登地域的自然山水之美;有的诗歌还直接与社会政治现实相联系,很是难能可贵。

  4、古代文登地域留下的长诗也是比较多的,而且诗歌主题都比较鲜明,文字优美,各有特色。如林钟岱《游铁槎山》,对铁槎山的描述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有腾空驾驭之感;

  赛珠《龙母宫吟·呈邑明府王公》辛辣地讽刺了李龙故事的荒诞,揭露封建统治者利用李龙来愚弄民众,希望廉明的长官带领百姓破除迷信、发展生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福建巡抚王士任《威城八景》,用优美的语言把威海卫的岛、溪、砧、雪、灯、堤、阁、日八种景观淋漓尽致地显现给世人,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殷殷赤子之情。

  其它还有蒋祝《鲤堂》,按察副使赵鹤龄《登环翠楼二十韵》,王兰生《刘公岛》,夏之蓉《陶节母诗》,于观贞《铁槎纪闻》《游虎窠山》,赵子辕《山市歌》吕润芬的“东华宫”系列长诗,韩士任《友松庵》等很多长诗,不赘述。

  5、由于古代文登地域内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因此道教诗人诗作也比较多,这构成了古代文登地域诗歌文化的一个醒目的特点。

  比较典型的是全真七子。他们既是全真教的领导集团成员,但同时又都是诗人,并且都有诗集流传于世,如王重阳的《重阳分梨十化集》《重阳教化集》等,马丹阳《洞玄金玉集》,丘处机的《磻溪集》,谭处端《水云集》,王玉阳的《云光集》,郝大通的《太古集》,孙不二的《元君法语》,刘处玄的《仙乐集》。

  道教诗人诗作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用诗的语言来进行教义宣传和扩大道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道教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大;二是讴歌山川之美,这与俗世社会所写的诗歌是一致的。如讴歌昆嵛山、紫金山、烟霞洞、文山、五华碑、玉清观、铁槎山、契遇庵等道教名胜。其中尤以丘处机为突出,其诗作无论数量或者水平都要高于其他人。

  6、写赋和词的诗人和作品也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威海卫王悦的《威海赋》,字数多达2300多字,对威海(今环翠)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自然风光、海产、陆上物产都有详尽的介绍,是了解古代威海的自然和社会风情不可多得的作品,也是古代文登地域最长的一首诗赋。

  7、最值得称道的是,古代文登地域出现了一批诗的理论研究著作。比较重要的诗论作者有丛大为、赛珠、陶像配等。

  丛大为对《诗经》以后的楚骚、汉魏诗、六代诗、全唐诗都有研究。他本人对诗的观点是“贵自然,鄙雕镂;尚真厚,耻浮薄;崇大雅,去僻怪”。意思是,写诗贵在符合自然的美,不要刻意去粉饰;写诗提倡的是真善厚重,而耻于浮躁浅薄;写诗崇尚的是高雅,去除的是荒诞怪癖。他的《东园草》《尘中草》《南游草》《泥中草》《昨非草》都是他所提倡的写诗理论的产物。

  赛珠论诗,不主张将唐诗、宋诗分开,应以注重思想感情为根本,对于诗论者一边倒地崇尚唐诗而贬低宋诗的现象,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最根本的是表达人的情感,这是古今共同遵循的法则,从诗经到楚骚,再到乐府,到汉魏六朝诗,到唐诗、宋诗、元诗,诗歌都是向前发展的,其原因在于它们在抒发人们情感方面是一致的。赛珠诗作千余首雄健有奇气,诗集《昆阳草》《溪谷漫笔》《海上吟》《学步存稿》的诗,都与他对诗歌的理论主张相符合。

  于昌遂论诗,有着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赞同这样的观点:对诗人来说能精通五言古诗,其它诗体尽管不熟悉,也可以称为诗人;其它诗体都精通,而五言古诗不精通,只能算半个诗人。他认为五言古诗起兴描摹,诗句之间诗意跳跃,妙就妙在表达不先不后、不浓不淡,恰到好处。

  此外陶颖的《诗说》也是专门论诗的。

  8、古代文登地域的诗歌得到了当时的大诗人们的赞许。

  如对威海卫人董祚远的《地僻诗》,大诗人、文坛盟主王渔洋评价为“至句律之妙,有李杜,有王孟,有高岑,有储王,有皮陆,真老手也”,将董祚远和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等相提并论;归孝仪赞许董祚远说,“胸中有磊荦不群之志”“如劲松下风,新襟俱豁”。并将董祚远的诗和东晋陶渊明的《桃源记》等相提并论;著名文人唐梦賫评论董祚远的诗说“通身皆诗画”。

  王渔阳在吕琨《吕星石诗稿》的序言中说吕星石(吕琨字)的诗“原本性情,温厚悱恻,忠爱根心而恬旷自足”。

  三、古代文登地域特别兴盛的“记”体散文

  “记”体散文,这里是把当时流行的记、传、志、铭、表、序等表述人和物的散文合在一起的称呼。古代文登地域文学发轫于石刻文学中的幢记、碑记,到金元时期碑记文体已经较为普遍。明清时期到处充斥着记、志、铭、表、序形式的散文,使“记”体散文进入兴盛时期,俨然成为文学领域主流文体之一。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记”体文学的影子。

  “记”体散文记叙内容包罗万象,有山水游记;建筑记事;有碑文,其中含各种各样的碑记;宗教记事;教育记事;重大事件记事;墓志、铭、记、表;人物小传;诗文的序等。仅史志记载所见散文就有200多篇,涉及作者一百多人,足以构成“文登学”地域文学的一大特点。

  这些“记”体文学内容,记叙比较重要和数量多的对象有教育、修庙、墓碑、人物传记、官员的去思碑等。这些“记”体散文都内含着丰富的历史印记,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研究地方史志的资料,有的有重大史料价值。

  1、通过“记”体散文,了解文登官学的产生发展,以及古代文登地域人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郭长倩的《文登县学记》记载文登县学产生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文登父老对教育的重视,到徽宗年间文登县学就成为登州府规模最大的县学;金代县令李大成将县学定址于县治东北部,其布局和主要建筑一直沿用到清末;文登县学自创建到金代13年的历史情况;金代文登出了最早的进士群体(23名)。

  宁海州儒学正孔克允《元县尹侯公创构讲堂记》记载了知县高金最早建立庙学讲堂。面对县学的破败景象,知县侯居仁创建明伦堂。

  此外,张栩《重修文庙记》,王显宠《修学落成记》,赛玉紘《重修文庙记》,丛大为《重修文庙记》,知县何燧《重修文登县学记》,知县李需光《新创敬一亭记》《新建社学记》,知县赵敏功《创修文登考院记》,文人毕瀚昭《考院记》等,都对明清时期政府和百姓重视教育、重修文登县学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特别值得今天的人们注意的是,有的记体散文对威海历史上的仁人志士重教的实际有着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如聂瀛、辛三畏等重修和健全县学设施,以及一大批知县用自己的俸禄来建设县学的感人事迹给予充分肯定。正是因为“记”体散文的记载,使我们对文登县学的历史,以及古代威海地域人们尊师重教有了深入的了解。

  2、为清正廉明的官员作“记”,大力倡导正能量。古代自金元开始,地方官员廉洁勤政为百姓做好事,离任后百姓为他们立有生祠和去思碑、德政碑等,以表彰他们和寄托思念。

  古代文登地域的知县们,身为政权中人,能够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理应受到人们的称赞。

  能够把古代文登地域的吏治光辉点传给后人,这是“记”体文学的莫大功绩。

  3、“记”体文学的一大功绩是:它再现和折射出真实的历史,为历史的本来面目留下了印记,填补了史志记载的不足。

  碑记记录有原始的历史真相,是研究地方史的宝贵的资料。这是“记”体文学对古代文登文化传承的一大功绩。

  4、“记”体散文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记”体散文还有其他方面的功用表现,如修护城河记,修温泉汤记,典当铺记、税契碑文、修召文台记、优老堂记、瑞麦亭记、环翠楼记、建敬一亭记、修城垣记、昆嵛城墙防捻记、山水游记、家庙记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古代文登地域社会的方方面面。“记”体散文对“文登学”文化的传承功莫大焉。

  四、古代文登地域著名的、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

  在古代文登地域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在域外有影响的作品,有的在全世界或专业领域也曾占有重要地位。

  1、吕湛恩(?—1840)的《聊斋集注》。

  2、毕以珣(1757—1836)的《孙子叙录》。

  3、林培玠(1771—?)的《废铎呓》。

  五、古代文登地域的书画艺术(略)

  (限于篇幅,发表时有删节。作者系山东社科院甲午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威海)兼职教授、山东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原文登师范学校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