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 弘扬清风正气(二)
——文登区首个家风家规传承教育基地馆展内容节选
发布日期:2019-11-01 09: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丛磐

万石山讲学

万石山

丛文蔚

丛大为

丛可植

丛可植编写《丛氏族谱》

丛洞

丛占鳌

丛坛题“成均挺秀”匾


  第三章  诗书传家  领袖乡里

  丛兰的后代,谨尊祖训,秉直刚正,诗书耕读,教化一方百姓,万石山下,齐鲁遗风再起,领创“文登学”之不朽丰碑。明清间考中两榜进士十二人,进则为士,道合,虽百里亦展其才;道不合,恬退不苟,领袖乡里。平生致力于修身、齐家、平天下。丛氏后代尊崇的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向往立功、立德、立言而作不朽之人的大丈夫。

  丛磐,丛兰长子,字龙湾、益安,“两承父荫,初让其弟砻,再让其弟硻”。丛兰为官期间,长子丛磐常侍父亲左右,清苦谨慎,不通请托赠遗,全无膏粱气。后任巩昌府通判,时朝纲昏乱,地方文武,贪贿盛行,河西尤甚。丛磐秉直刚正、不与为伍。丛磐曰:“仕我志也,道不行,仕何为?”毅然弃官不做,卸职东归。临洮府知府周满、同知崔尚义撰《龙湾解组东归序》盛赞其高风亮节。还乡后遵父亲丛兰遗愿,在文登城南万石山,辟学堂教授族中弟子读书,教化乡里。

  嘉靖二十六年大饥,丛磐率宗族毁家纾难,尽散先世集谷数千石,文邑饥民,赖其全活。

  万石山讲学

  丛磐弃官归里,自号龙湾翁,尊父遗愿,于文登城南万石山建书院,开馆讲学,广收文邑子弟,教化乡里。文邑故里,耕读之风由此大盛。学子多有成才者,明清以来,闻名全国。传承至今的“文登学”,渊源于此,开创奠基,功不可没。

  丛文蔚,文登人,以军籍隶南京锦衣卫。明嘉靖三十七年乡试中举,明隆庆二年登进士榜,名列三甲第一百四十七名。授乌程知县,有政声。其父丛茂林隶军籍以迁南京,丛文蔚兄弟十人,文武兼资,均为当地名士。

  丛大为,字祥子,文登人,幼即聪颖过人。以解元而中顺治乙未(1655)进士,授江南句容知县,简易慈祥,清操骨鲠。莅任未久,为奸佞谗害,愤而去职。后虽昭雪,无意仕途,潜心学问,贯道经义,博通子史、书法,称东海宗匠,名闻大江南北。

  丛荫坤,字元子,崇祯丙子举于乡,顺治间除晋江县知县。时晋江赋法大壤,专比粮长置花户不问,荫坤下车令开花户姓名某主若干,应纳银若干,各领印单自填完,欠民争自完纳宿弊一清,时台湾用兵晋江供应尤烦,王师至,荫坤申严约束勿扰百姓,阖境帖然,年馀以积劳卒于官,贫不能归葬,醵金送者数千人,歌之曰:我公归,我心悲,今公归矣,无复来时。晋江致仕礼部尚书庄钦邻作“丛父母正德颂”称其清廉,祀晋江名宦祠。

  丛可植,字因之,候选县丞。福建晋江县令丛荫坤之长子也。公秉先人遗德,发愤攻读。奈文星不耀,厄运接踵。三岁慈母见背,就养外家,中年失偶,老年丧子,集人生之三不幸于一身。然而士穷愈见其节义。生平隆孝思,饬家猷,扬先烈,裕后昆,莫过于不惮拮据之难,不辞心力之瘁,遍历同宗,传访当世,历经数载,将我丛氏族谱续修。使自一世德佑,延至十二世,包罗全貌,历历在目,详细注明迁徙去向,俾后世各支系在此基础上,再续各支支谱,知其根,延其序,上继少保兰祖、伯栋、思绍之未竟,下启族人续谱之范,功莫大焉。

  丛仪凤,字阆仙,文登人。幼失怙恃,苦心好学,累试冠军。由顺治戊子乡荐知澄海县。荏任两月,廉声大著,居官司素守俭相,清操如洗。胞弟中凤乃邑廪生,始终随其共事,协助处理政务,仪凤甚得其力。孝悌共守,蔚成风范。在任十余年,境内盗匪潜踪,黎民安居乐业,政绩益彰。后裁缺寻补迁安县,益励操持,禁羡征以减民之负担,剔宿弊,整饬吏治侈风。年余挂冠,士民依依不肯舍。然以清廉一生,囊中羞涩,难以成行。上闻之,命沿途州县资肋以归。寿七十卒,乡里德焉。

  丛中綋  祖籍文登,迁居江苏如皋。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殿试中武进士,列七十三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署湖广提标前营守备,康熙三十六年(1697)授武德将军。

  丛澍  祖籍文登,迁居江南江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殿试中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恩授文林郎,转编修,升侍续,钦命提督广西全省学政。

  丛澎  祖籍文登,迁居江南江宁(今南京)。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中进士,列二甲十四名。

  丛方菡  祖籍文登,迁居江苏如皋。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中进士,钦定二甲四十八名,授内阁中书。后官至四川德阳县知县,官至重庆府知府。

  丛元灿,字尊光,文登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进士,列三甲八十六名,官江苏江宁府高淳县知县。

  丛栋,祖籍文登,迁居南京。清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官至刑部清吏司郎中。

  丛中芷,祖籍文登,迁居蓬莱。清乾隆七年(1742)中进士,列三甲二十九名。

  丛洞,文登人。康熙五十九年 (1720) 中举人,辛丑 (1721) 参加会试落选。雍正元年 (1723)举行恩科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丛洞视前辈丛兰为榜样,不党不群,清廉明正,敢于直谏,虽皇上而不逊,纵天颜亦敢犯。乾隆皇帝喜欢出巡,作为监察御史的丛洞曾多次上书阻谏,几次惹得龙颜大怒,但知其忠廉。乾隆六年(1741)二月初八日,监察御史丛洞闻皇上要木兰行围巡幸,上疏谏阻说:“皇上念切武备,巡幸行围,诚安不忘危之至意。第恐侍从以狩猎为乐,在京臣工或因违远天颜,渐生怠安,所关匪细。方今纪纲整饬,营务罔弛,伏祈暂缓行围,以颐养天和。” (《清高宗实录》)

  丛坛,文登人。道光十一年 (1831) 乡试举人。道光二十七年 (1847) 丁未科会试,考取贡士,殿试与李鸿章、沈葆桢等成为同科进士。入国子监,主管成均考试,后任东安县知县,转调鸡泽、榆林等县知县。

  丛占鳌,字卓之,号瀛石,卒谥文荩。祖居文登,其先祖移居辽宁省朝阳市(现朝阳县梅勒营子乡嘎海图村)。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卒于清光绪五年,享年八十七岁。公幼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因束修不备曾偷读于学外屋檐下,塾师感而召之。其后学业大进,尤善论武。道光五年乡试中举。吏部大挑知县,历署金溪、弋阳、会昌、南丰、赣县、泰和、万安等县事,所至有政声。提升吉安府、莲花厅同知,时值太平军席卷大江南北,咸丰五年,丛占鳌以赣县孤城坚守三月之久,卒保一方平安,立下军功,朝廷大加褒奖,提补赣州知府,赏戴花翎。奉旨以道员资格尽先补任道员职。挂布政使职衔,封赠为“中宪大夫”(从四品)。晋封存为“通奉大夫”(从二品),享祀“名宦祠”。

  丛占鳌胸怀豁达,急公为义。同治五年,回原籍文登祭祖拜宗,恰逢族人丛归昌等依“优老堂”旧址筹建宗祠。慷慨解囊,捐白银二百两,以竟此业。同时又与族长们共议祖茔、祠堂祭典大事,制定了一整套祭祀章程,承前启后,该章程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因时局动荡而废。又鉴于族大枝繁,子孙命名混乱,遂共议确定了二十个命名之字,这就是目前文登一带及外迁族人仍在使用的行辈命名二十字之由来。为丛氏全族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功莫大焉。






责任编辑:曲海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