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看文登如何汇聚“第一资源”
发布日期:2019-08-15 08: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7月27日,“守初心 讲担当”党建引领农业社会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文登区召开,大会邀请中国农民合作协会会长、原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张天佐等“三农”领域专家做主题发言,文登乡村振兴“智库”进一步扩容。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文登始终坚持走高位推动人才道路,加强人才政策供给,夯实载体建设,招引与培育共举,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推动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各类人才在农村成长,为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松土  让“新农民”扎根

  在泽头镇峰山村,有900多亩“特殊”的苹果园。这里不仅安装了能够实现智慧种树的智慧农业感知管理系统,还率先采用了“以虫治虫”的绿色种植方式。这里产出的苹果,普通果价格是市场价的两倍以上,500克以上的优质果每个能卖到了60元以上。

  果园的主人叫谭业明,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民”。“农业现代化,必须用新理念、新技术来武装。”谭业明说,坚持技术打头阵,基地请来国内外一批顶级专家当智囊,与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基地已成为国家级现代苹果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与领跑产业升级的谭业明不同,“新农民”王飞则发力在村级建设上。去年年初,文登营镇岚宅村吸引“在外能人”王飞回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王主任可不简单,自己的生意干得红火,干起村里工作也有一套。”包村干部刘君超说,王飞上任以来,解决了村里的历史遗留问题,成立了果蔬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短时间内实现从后进村到先进村的蜕变。

  有眼界、有知识、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为吸引人才扎根乡村、奉献乡村、引领乡村,增强农业、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文登多管齐下,多方发力,既讲感情,更讲政策。加大人才政策供给,专门出台《关于实施威海市文登区乡村振兴创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的暂行意见》,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优秀高校毕业生、农村乡土人才等提供一系列针对性支持举措,实现政策上给优惠、资金上给扶持、生活上给保障、政治上给地位,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获得感,大力营造吸引乡村振兴人才、壮大“新农民”队伍的软环境。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搭建人才创新创业的优质载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政府构筑强磁场,“新农民”纷至沓来。“我大学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政府有政策、乡村有舞台,所以我一毕业就返乡了。”大学毕业后返乡加入大水泊镇一处西洋参种植基地的李琳如今十分自豪于自己的“新农民”身份,“我们500亩西洋参基地已被选中承载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我们将用4年时间,探索研究整套西洋参高标准农田管理、标准体系。”

  今年4月,国内先锋设计师李久太和其他29位年轻设计师则成为大水泊镇初家村的“新村民”。去年,李久太负责的威海设计谷项目在初家村西侧的三岐山破土动工。项目建设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当地村民也给予了倾力协助,这让他深受感动,由此萌生了回馈乡村的念头。“作为新村民,我们将融入初家村,帮助村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打造特色民宿。”李久太表示。

  开渠  让“智力流”下行

  5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受邀在文登举办了一场以“基层村干部在乡村振兴政策中的角色与功能”为题的专题讲座。会上,温铁军结合文登乡村发展实际,详细解读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三变改革”“三社融合”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举措,就乡村如何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注重借脑引智,不止是区级。为助力产业升级,张家产镇举办西洋参产业国际高峰论坛,邀请众多专家学者为西洋参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并启动建设西洋参研究院项目,为产学研合作搭建载体,预计10月份建成投用。泽头镇邀请40多位专家学者为泽头镇康养文旅示范区创建方案献智,并在6月成功举办康养文旅示范区暨金鸡菊产业发展研讨会。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文登区镇村三级党委整合发力,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大力实施借脑引智工程,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来文参观指导、出谋划策,让更多智力资源向乡村汇聚。

  为智力资源下行“开渠”,文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研究院,构建智力资源“下乡”的常态化机制。成立短短半年多来,大水泊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就已引进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前来授课数十场,为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培训干部群众1000余人次,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引智,更要用好智。大水泊镇创新实施了“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工程”。“充分运用专家资源,我们为10个示范村分别配备了一名乡村振兴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北京大学博士李凌已等10名专家成为我们的源头活水。”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说。

  智力资源涌入,村级的改变更明显。西铺头村引来牡丹专家成仿云,催生令人艳羡的“牡丹经济”;西山后村邀请凤梨博士,打造出凤梨酥“梦工厂”;瓦屋庄村专家助力,推出“中国漫画村”品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正让文登乡村焕然一新。

  输养  让“职业化”生长

  “现在咱有了‘绿化熟练工’的岗位评级,活儿都找上门。这不,镇上服务中心组织俺们到城里搞绿化,有班车接,一天工资100元。俺去年一年工资挣了两万六。”说起“职业经历”,高村镇北产村村民徐虎颇为自豪。

  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庄稼汉”成为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此,文登依托镇级全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平台,专门设置了劳务培训派遣模块。依托各村的劳务专业合作社,把有就业意向的农民集中起来,纳入中心平台统一培训管理、统一安排工作,为落户企业和有需求的集体和个人客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民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在高村镇,已有900多名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加入了劳务服务队。“用人方需要什么类型、什么职级的用工,我们就能马上提供什么样的,不仅能实现劳务供需精准对接,也让咱这农民拿上‘职称工资’。”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金生说。

  用好肥,才能快成长。在侯家镇,餐饮服务管理培训会刚刚顺利召开;在界石镇,“巧媳妇”育婴培训课程即将迎来第3期......镇级党委发挥引领组织作用,各镇职业农民培训课程正如火如荼进行。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纳入文登“10+1”乡村振兴框架体系。在引进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区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建设5处远教特色产业中心站,定期组织专家网上授课、互动交流,实现优质培训资源向农村下沉。

  在文登,一场由人才主导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潮正在上演。相关负责人表示,文登将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引进10个左右带动产业发展的高层人才(团队),培养100个左右基层一线重点人才(团队),集聚1000名左右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培育1000名左右新型职业农民,汇聚激活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张小寒)






责任编辑:林雪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