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自语
发布日期:2022-10-21 11: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李文强

城南郊外,有一处不大的居所,是我的画室。

迎门一个横幅,字体开张大气,率意浑朴,是美髯翁柯文辉老先生八十三岁高龄时题赠的堂号“释山居”。柯老学富五车,性情豁达,是我崇拜的前辈大家。

画室四面环山,窗含群岭。放眼望去,绵延起伏,高低错落,如同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

喜欢这里,没有喧嚣与纷扰,是安顿心灵,静心创作的居所。

点开古琴曲,空谷之音回旋,心洁于流水,意淡回闲静。

煮壶山泉水,泡杯茶,翻翻经典,看着墙上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亦品茶亦读画,亦回味亦思索。

走出画室,徐行于山野,漫步于田园,独坐于松荫,驻足于溪畔。闲观物态,静悟生机,会心处不必在远。遇到合适的景物,展开画簿,心记笔录。写生即与生命交流,物象会给我启发。

芳草萋萋,流水潺潺,鸟鸣密叶之隙,蝶舞野花之畔。天很蓝,几朵闲云在山尖上自在地舒展着。来几次深呼吸,山野的清香沁人肺腑,顿感襟怀开朗,心灵清净。

自小喜欢画画,而今已成为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喜欢画笔与纸面温柔摩擦的感觉。尽管自觉年轻,但已是知天命之年。享受生活,享受画画,不可缺少,不为所累。

老实做人,平淡处事,简单生活,安静画画。性格如此,不爱张扬,不喜喧闹,不善言辞,唯有以画达情,勉强可以。

案头常备各种经典,时常翻开品读,感受高古的气息,叹服先贤的品质。汉代的雄浑大气,唐代的辉煌富丽,宋代的严谨提炼,元明的洒脱逸韵,愿这无尽的宝藏,能潜移默化,不断惠及于我。

无论工笔、写意,淡彩、重彩,无论山水、花鸟、人物,或是西画,只要品格够高,能留住心,我都会欣赏学习。清人黄钺有二十四画品论,沉雄、朴拙、淋漓、荒寒等皆我所爱,自己下笔往往偏于空灵、明净、精简之类。习性所致,不喜欢剑拔弩张,虚张声势。作画犹如友人之间交谈,娓娓道来,情感慢慢在纸面上表达是最舒服的感觉。

很多人从我的画里读出安静,闲适。在展览上,曾有人问我是否学佛。有句话说众生皆有佛性,下世修炼,消除贪嗔痴慢疑,提升自己,定力和智慧都会增长。我崇尚道家的清净自然,常用闲章“静生智”“清净”“安闲”“修己”等。其实禅道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至深,我喜欢传统,也许作品中就透出了静的气息。

画品如人,每幅画其实就是画家的化身。先立品,立品之后,笔墨外自有正气静气。

明格调,知俗雅,作品有了品格,就有了气质的支撑。

欣逢盛世,艺术多元。审美趣味各异,追求艺术,不同方向,抓住兴奋点,走到极致,都可能成立。守住根本,守住品格,力避浮躁,最为重要。

纵观中国画史,艺术成于道而非技。技术仅支撑“象”的形成,修养是最终“意”的表达。有技术没文化是匠工,有文化没技术是游戏,有技术有文化才可成艺术。陆俨少老先生论画学修养时曾说,画家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当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自己始终认为,画画表现美,创造美,传达美,是很干净的事,不应该存有污秽。譬如修行,需要“清心”,抛却杂念,需要“渐修”,积累能量,之后,才可能“顿悟”,豁然开朗。旁门左道,急功近利,不是长久之计。

儿时的理想是长大当画家,后来学了美术专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业余时间画画。2010年《老哥仨》尝试投稿于全国展,随即获奖并被刊登于《美术》,之后多幅作品全国展获奖,2013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水到渠成。后期为了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又先后进入现代工笔画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进修学习。

早期画人物为主,近年多习花鸟,喜欢而已,没有太大约束,没有太多目的。不同阶段,不同表达,现在偶尔也创作人物。随心,画到兴味盎然,情绪放松之时,好的笔墨就会呈现,称心作品就会产生。

虽以工笔为主,但也以写意习之,从写意画里吸取营养。读唐宋元经典工笔,既有精工细染,又有放笔直取,大气浑厚不输写意。其实工笔与写意只是细笔和粗笔之分,都需要写“意”,造“境”,可读,可赏,可居,可品。工笔画更需“写意”性,灵动松活。一味精雕细琢制作,如没有意境,没有绘画感,只能叫工艺。同样,“真放本精微”,粗劣之作贴上“写意”的标签,也是对写意画的玷污,对收藏者的糊弄。

世界艺术缤纷夺目,中国画独树一帜。向世界学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守住民族和传统。中国文化是根,有中国文化的滋养,中国画才是香茗,是陈酿。茶香氤氲,酒香醇厚,用心品读,余味悠长。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心“读”,而不仅仅眼“看”。

画画不浪漫,画家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苦恼和快乐交织在一起。面对素纸,凝神苦思,“捻断数根须”时煎熬,灵光乍现,奇思妙得时快乐。遭遇瓶颈,笔力不逮时懊恼,心手相应,情感通畅时快乐。作品结束,成功收笔时愉悦,更上层楼,突破自己时,又颇费神思。但自己喜欢,那就享受这过程,并且力争取法乎上,不做次品。

丁酉年夏,曾有缘拜访周韶华老先生,带了一些花鸟小品和写生稿求教。周老给予好评“优雅脱俗,格调颇高,有文气,有静气,不张不狂,清静自然……像小夜曲,让人放松舒缓。与时下的工笔流行风显著不同……”并要我沿着自己的路子继续走下去。感谢周老的鼓励!后学当谨遵教诲,不趋时风,守住自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