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涛 许是少了漫山遍野樱花的争奇斗艳,夏日的梧桐庵失了几分妖娆。但山清水秀景明,依然让人心旷神怡。 秀美梧桐庵! 红色梧桐庵! 诗学梧桐庵! 樱桃节和乡村游带火了梧桐庵,昆嵛山红军纪念馆红透了梧桐庵,而我心心相念的是于书杰的梧桐庵。 于书杰,梧桐庵村创始人,也许这个名字知之者不多,可他的父亲却声名远播——著名书法家于令淓,于方石,方石老人。其实,于书杰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只可惜英年早逝。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大水泊籍书法家于令淓第四子于树杰(于书杰)迁此居住,因树杰字桐庵,故命村名梧桐庵。”“清乾隆三十五年,大水泊书香世家于树杰,字桐庵,辟地幽居,以字称村,演变为梧桐庵。”按照村碑和2016版《文登地名志》的记载,梧桐庵村名源自于书杰的字。据传,于书杰自大水泊迁居昆嵛山畔,苫草为屋,驰骋山野,遇人则自称“吾桐庵也”。久之,人们便将他居住的山庵称之为“吾桐庵”,后演变为“梧桐庵”。 还有一说,梧桐庵村名缘自村中有一片梧桐林。“栽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当然是个美好的说辞!村中的一块广告牌上就写道:“乾隆三十五年,大水泊书法世家于书杰,字桐庵,辟地幽居,居所多梧桐,因此定名梧桐庵。”村中的景区也由此命名为“凤栖谷”。但现在村中既无成片的梧桐林,也未发现有古老的梧桐树。“居所多梧桐,因此定名梧桐庵。”虽然朴素形象,却少了几分诗意。 按照各种资料的记载,梧桐庵建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似乎并无异议。但明代文登四君子之一的刘必绍,写有一首《梧桐庵》诗,却表明梧桐庵在明代万历时已有之。 《梧桐庵》 刘必绍 茅屋参差树几行,梧桐生矣独高冈。 始花能应清明雨,落叶何须白露霜。 瑞鸟自来鸾凤集,奇才岂止峄山阳。 半生心事悬焦尾,好做瑶琴对此窗。 刘必绍(1545-?),字绍先,别号文石,文登县城东关人,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万历二年(1574)由选贡授汝宁府通判,后任保安州知州、保定府同知等职,勤政廉洁,境安民乐,百姓感念,立生祠、画肖像祭祀。一生讲性命之学,“知耻说”和“心说”为人乐道,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去世后,入祀保安州名宦祠和文登县乡贤祠,与林洙、丛兰、宋廷训合称“明时文登四君子”。 刘必绍的这首《梧桐庵》诗收录于其文集《观我亭集》,近年收存于《昆嵛山志》和《威海历代诗文选》等。 “庵”有如下几种解释: (1)圆顶草屋。如:庵舍(设在墓旁的草屋);庵庐(草舍)。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庵,舍也。——《广雅》 (2)庙宇。如:庵舍(小寺庙)。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 (3)尼姑的住所。如:水月庵;庵堂(尼姑庵)。 (4)旧时文人多用作字号或书斋名。如:老学庵;影梅庵。 (5)姓。 按照上述“庵”的释意,刘必绍诗中的“梧桐庵”,或为寺庙(包括尼姑庵),或为某人(应当是名人)的居舍。不管是寺庙,还是居舍,梧桐庵能入得了刘必绍的眼,定当是颇为知名的了。可是令人费解的是,我查遍了明嘉靖本《宁海州志》、清代各版本《文登县志》、1996版《文登市志》、民国版《牟平县志》、1992版《昆嵛山文集》、2012版《昆嵛山志》、1995版《威海市地名志》、2016版《文登地名志》,甚至搜索百度,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关于“梧桐庵”(非梧桐庵村)的记载,只在烟台人殷成明主编的《威海历代诗文选》中,在刘必绍《梧桐庵》一诗的注释中,有如下一行文字:“梧桐庵,旧址在文登界石无染寺西。”我不知道殷成明先生的这个注释引自何处,如果按此说法,刘必绍的梧桐庵,与于书杰的梧桐庵,就不是一个地方了。一,殷成明先生用的是“旧址”,说明刘必绍的梧桐庵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二,刘必绍的梧桐庵,“旧址在文登界石无染寺西”,而于书杰的梧桐庵位于无染寺东5公里,两者明显不在一个位置。 有没有一种可能,刘必绍笔下的梧桐庵不在昆嵛山。当然有这种可能。可是,同时收录于刘必绍文集《观我亭集》中的,还有其它诗《春日游烟霞洞》《清风亭》《游烟霞》《再游烟霞》《漏空谷》《翫圣水洞天》,看题目就知道都是吟咏昆嵛山的。把它们放在一起,为啥单单“梧桐庵”不在昆嵛山?这真是一个谜。 现在该说说于书杰了。 还是先介绍一下他的父亲于令淓和长兄于书佃吧。 于令淓(1713-1801),字箕来,号方石,晚号方石老人,大水泊村人,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钦赐翰林院检讨。生于仕宦书香世家,性至孝。博通经史子集,书艺名重于时,笔墨间生气凛凛,性真情挚。著有书法理论著作《书话》及《勤贻堂稿》《蔚斋试草》等十八卷。入祀文登忠义孝悌祠。 于书佃(1737-?),于令淓长子,字泉南,号牧叟、田耘、东海散人,世称泉南先生,嘉庆年间考中举人,任济南府训导。工书法,书学秦篆汉隶北碑,六朝唐宋无不探求,以“深细秀稳”名重一时,济南大明湖碑、大明湖坊额为其所书。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一书中,将书法划分为“神、妙、能、逸、佳”五品,妙品以降,各分上下,共为九等。包氏将清初至道光年间书法名家107人(重叠见者6人,实有101人)各列其下,其中于令淓、于书佃父子的行书同列第五等“能品下”。 关于于书杰,《文登县志》没有单独条目记载,只清末史学家、潍县人张昭潜文《方石老人逸事》中有零星叙述:“公(指于书佃)有弟,名书杰,亦工书,书法绝类方石老人,而行草奇幻,又别出一格。隐居不仕,结庐昆嵛山中。善饮酒,酒酣则驰马峻坂(陡坡),放怀溟渤之罘间,仰视飞雕盘辟(旋绕曲折)上下,因扪胸大笑以自豪。辄归作擘窠大字,往往有大鹏垂云、金翅劈海气概。不幸中年堕马死,泉南公(于书佃)遂独以书名世。”据称,于书杰去世时年仅四十岁,他活得潇洒、爽直。 七月末的一个周六下午,我独自驱车来到梧桐庵。没有了樱桃节时的人来车往喧嚣热闹,更多了几分安宁静谧。青山不语,绿树有声。行走于民舍窄巷之间,观云卷云舒,听鸟虫呢喃,想起许多史事旧事,归而记之。 又记:梧桐庵,聚落呈东西长形分布,村域面积70.87公顷,耕地面积8.46公顷。主要有徐、于、齐等姓。有57户,146人。农林果业为主导产业,产苹果、樱桃等。村内有蜂蜜加工点、饭店(农家宴)、商店等。(2016版《文登地名志》)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