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强伦 阳春三月,深居家中,举目窗外,车无影,人无踪。 马路边、花坛内,玉兰绽蕾、樱花舒放、青柳吐翠,铺地花如锦缎繁茂峥嵘。窗外,偶尔掠过的两只燕子,行色匆匆飞往农村方向。 哦,到了燕子飞回的季节了,可惜静止在水泥林里的我们,是很难看到燕子的。 我家老屋的屋檐下永远有一窝燕子,从我记事起到我们离开农村,从未间断。 燕子冬去春来,每年回来都会找到它们原来的家。所以燕子走了之后它们的窝仍然完整地保留在原地,回来后稍加修补就可安顿住下。 有一年春天我们家苫房子,扎脚手架时工匠们不小心把燕窝碰掉了,燕子归来时站在晒衣服的绗子上,神情沮丧,低声地商讨着什么。八岁的我认为完了,燕子生气了,肯定不稀在我们家住了。果不其然商量了一阵,两只燕子扑楞楞飞走了。我心里一阵难过,对母亲喊,燕子走啦,燕子飞走啦!母亲自顾做她的营生,头也不抬。 我心里很失落,就追着燕子飞走的方向奔去,往前不远就是村东的小河,只见一群燕子在这里嘁嘁喳喳地聚集,好像久别重逢,又好像在议论什么大事。燕子有来有走,究竟哪两只燕子是从我们家飞出来的,我也分辨不清。 回到家中,惊奇地发现我家的两只燕子正在原来燕窝留下的痕迹上抹泥巴呢。只见它们你去我来,交替着用河边衔来的泥巴堆砌起来,一点又一点,一层又一层,几天后,一个由纯泥巴制作,夹杂着羽毛、草叶的新窝就垒起来了。燕窝呈半圆形,底边牢牢地贴在墙上,中间鼓起一个大包,人们称抽屉的一种拉手为“燕窝”是很形象的,其形状就是一个倒扣着的燕窝。 我家燕窝的位置是恒久不变的,永远在西窗和正门之间的砖墙上,窗前有个猪圈,上了猪圈墙就能很清晰地看到燕窝里的陈设。燕窝的尖角下铺着杂草,上面用细长的草根,马尾编织起一个厚厚的垫子,很整洁,很舒适,很温馨。 房子建好了,夫妻俩安然入住,白天一起游玩,晚上细语呢喃。它们睡觉的窝离我睡觉的炕很近,就在窗外的斜上方,它们的情话我能听得一清二楚。 后来,白天不再是比翼双飞,妻子在家里老老实实地坐着,丈夫在外边奔波,回来捎口吃的给妻子。我好奇地爬上猪圈墙想看看窝里那位在干什么,母亲一把把我揪下来,拖到屋里,小声而严厉地训斥说,燕子在抱(孵)蛋,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惊动,惊动了,小燕儿就抱不出来了。我睁大眼睛吃惊地看着母亲,心里希望小燕儿早早抱出来。 果然没几天,我就听到唧唧唧的叫声,忍不住好奇心,趁我的母亲和它们的妈妈都不在的档口,爬上猪圈墙看个究竟。呀,五个小生命蠕动着身体不停地拱来拱去,眼睛闭着,身子光着,没有翅膀,也看不到脚,大肚子上连着一个细长的脖子,脖子上吃力地擎着一个极不相称的大脑袋,脑袋上又长着一张极不相称的大嘴,听到我的动静,傻乎乎的一齐把大嘴张开,啊啊啊地喊个不停,张开的嘴比脑袋还大。我不知他们要干什么,赶紧溜下猪圈墙悄悄跑回家,躲到家里的窗台上向外观看。 不大一会,燕子妈妈回来了,嘴里叼着小虫子,刚落到窝边,几个小家伙又一次努力地张开大嘴,一齐朝着妈妈嚎叫,妈妈嘴里只有一只虫子,一次只能喂一个,喂完了又转身飞走。夫妻俩就这样来去往复地劳作着,辛勤地喂养着它们的孩子。 很快,小燕子长出黑色的羽毛,体积增大了,食量也增大了,争抢食物的劲头也更足了,没事就齐刷刷地趴在窝的边沿,将脑袋伸出窝外,急切地等待着食物的到来。 有一天,大雨突然瓢泼而下,外出觅食的妈妈好长时间也没有回来,窝里的雏燕躁动不安,不停地吵叫,我看着外面的大雨和水帘后面的雏燕,心和它们一样焦急。突然一声惨叫,一只雏燕掉在了由猪圈墙和正房形成的夹道内,房檐上流下来的水帘直接冲在它的身上。正坐在炕上剥花生的母亲,翻身下炕,头顶着簸箕将这只雏燕抢回家,用干净的布将浑身打颤的小燕擦干,又顶着簸箕将其放回窝内。这一切就发生在几分钟之间,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我自言自语,燕子妈妈怎么还不回来,害得小燕子……母亲说,下雨天燕子是飞不起来的,肯定是躲在某个地方避雨,天好了就会回来的。我希望大雨赶快停下。 小燕子长大了,可以出窝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大燕子引导着小燕子飞出燕窝,锻炼飞翔。它们先从窝里飞到绗子上,与父母站成一排在绗子上悠荡,接着飞向屋脊,很快又飞进了大自然。 燕子是益鸟,不吃人类一粒粮食,也不伤青苗和果蔬,只吃虫子,它是人类的朋友,总是选择和人一起居住,人们从不伤害它。 在农村,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燕子光顾,母亲常说,燕子奔着旺场去,它只在和善人家作窝,天天争吵不休或故意伤害它的地方,它是从来不去的,更不到没有人居住的闲房子做窝。 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大自然又把春天送来了,又把燕子送回来了。 静止家中,看到燕子的身影,便想起了与燕子相伴的岁月。啊!燕子来了,疫情消失那一天还会远吗?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