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传习心谭》点注记
发布日期:2023-03-01 09:3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蒋仁玲

2022年国庆节,对于我本人还具有一层更特殊的意义。这一天,25卷本《四书传习心谭》的点注初稿终于完成,共约120多万字。此次整理工作,历时四年有余,凝聚了一批有识之士共同参与、指导、鼓励,谨此表示衷心感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从中感受到是书的无穷魅力。

对《四书传习心谭》进行整理、点注,一是抢救地方文献,撷英取粹,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可靠的资源和文本,二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贯文脉,传承崇文尚学的文登学精神,造福桑梓,泽被后世。

《<四书传习心谭>点注本》,采用明万历十六年(1588)手刻本《四书传习心谭》为底本,以《繁体字大全字典》、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光绪本《文登县志》、康熙本《保安州志》等为参考,保持原有标题与行文体例,采用简化字、横排,分为上、中、下三册。

为今人阅读方便,在录入时,根据词意、句意进行断句,加入标点符号;对读者不易理解的词语、典故或不了解的人物、史事,作必要的注释;原著中没有出现各章节所涉及的四书原典内容,在每章节前面随文补充,以便与原文对照阅读;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分段,起行缩两字排印,以清眉目。

回顾四年多来的伏案时光,历历在目,百感万千。

2019年8月27日,暑假临近尾声,我与夫君同去区博物馆参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守正创新’——大华禅画师生作品展”,有幸见到中国禅画大师、齐白石再传弟子张大华先生。因缘际会,以画为媒,大华先生将我夫妇二人纳入门下,并在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师父嘱咐我俩,作为齐派艺术的嫡传弟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身齐家的同时,造福家乡,回报社会。师父赠送的礼物之一,是《文风一脉》一书。

《文风一脉》由区博物馆组织编写,不但记录了本次画展的精典作品,还记录了文登有史以来的标志性人、事、物、景。书中对“文登四君子”之一刘必绍,及其藏书楼“万卷楼”的介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作为“文登十二支刘”的后人,夫君刘建曾在网上查寻先祖刘必绍的作品未果。今由此书想到,文登图书馆应藏有刘必绍著作。

国庆黄金周,我咨询了区图书馆负责古籍管理的宋金兰老师。她告诉我,刘必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一生为官,造福百姓,卓有政声,且在文化教育方面颇有建树。《四书传习心谭》,是他当年讲习四书的记录,图书馆有馆藏。史志记载,刘必绍后代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曾出现“文登学”中“兄弟同榜”的美谈,均得益于对《四书传习心谭》的学习和传承。书中究竟讲了哪些内容?刘必绍对四书有怎样的解读?先贤的著作近在眼前,真想一“读”为快。抱着学习的心态,我带回了第一本《四书传习心谭》——第六卷影印本。

起初是为了阅读,但古本书的阅读并非简单之事。兴趣与性格使然,我于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是书的整理点注之路。所幸我会五笔打字,有现代网络功能解释生词古语,又有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夫君帮助识别繁体字。本来晦涩难懂的古文,经过简化字的转化,再加上标点符号,立显文句通畅,语意清晰,中学水平基本能看得懂。为便于阅读,我在个别生僻词语、典故旁边加了注释,又做了分段处理,更觉眉目清爽,豁然开朗。

从小到大,我喜欢读书,热爱传统文化,但对经典的学习仅限于朗读、背诵、看注释、听讲座,真正斟词酌句研究经典,这还是第一次。

细读《四书传习心谭》,才体会到经典的真正魅力。这一本《心谭》对《论语》逐章解读,从天德天道讲到人性人心,从有教无类讲到因材施教,从仁爱孝悌讲到忠恕一贯,从允执厥中讲到惟精惟一;从字义到文义,从历史背景到人伦关系,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将圣贤智慧深入剖析,尽现眼前。静心品读,真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夜深人静,夫君在画案前写字作画,我在电脑前揽书敲字。遇到疑难处,一起查阅资料,探讨研究;读到精妙处,一起分享交流,心领神会。同窗共学,同修共进,其也乐趣无穷。

两个多月,我完成了第一本初稿。在把初稿交给宋老师后,她帮我引见了整理此书的发起者——文登博物馆吕晓东先生。两位老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我继续前行,宋老师还把自己整理的《大学》部分送给我作参考。

随着阅读整理的深入,我已发现,这是一座宝藏,修身齐家之道、治人治世良方,全都蕴藏其中。就这样,我把整套《四书传习心谭》二十五卷全部带回了家,开始了全套古籍的点注工作。

整理二十五卷需要多长时间?我不知道。将来会怎样?我不去想。自此,我能做的,便是不教一日闲过。如今想来,艰辛中充满的乐趣,字字句句的前行中,我的心灵在升华,思想的疆域在不断打开、放大。

何为德?何为道?如何读书?如何做人?如何教子?如何相夫?如何治家?如何为政?跨越百年千年,我与圣贤对话。道道人生难题,在这里一一破解。体悟经典,知天地有大道,万物有因循;亲近圣贤,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假期进京,与师父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师父不仅为我们亲自示范,且结合绘画,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倾囊相授。更深刻体会到:大道相通,万法归一;画品即人品,至善是终极。而最好的教育,就是把自己化为一本书——我做给你看。学以为己,立德为先;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孝悌为本,忠信为要;学以致用,行胜于言。因为遵循了大道,心中便有了方向,行事便有了法则。自己活通透了,家庭更和美了,工作也更顺心了。

看着厚厚的书稿,我想起了2019年写在拜师帖上的那句话:“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福桑梓,回报家乡。”

衷心感谢所有有缘人,让我与《四书传习心谭》相遇相识又相知。因为结缘《四书传习心谭》,便肩负了一份传承的使命,带着这份感恩,我将把自己所学与身边人分享。期盼《〈四书传习心谭〉点注本》早日面世,为“文登学”再添新彩,让更多人在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