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丛培发 文登是一片厚重的热土,千百年来孕育出的“文登学”文化,不断为今人津津乐道,当我们试图为“文登学”概括出一个清晰精练的定义,却因其博大深阔而往往顾此失彼,不尽如人意。退而求之,我则以为,起码在这条文化长河里,我们不能狭隘地只将此理解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文化,无论对个人或某一集体、行业,凡是能够体现出执着的人文精神追求、个人品格魅力、成果产出显著,且带有积极的创新激励意义,都应该列入这一文化的无边波涛。比如本书作者、文登农科老兵曹福林先生,以及由他所代表的文登农科文化战线,即具备这一特点。 与曹工的初识(在与曹福林先生的多次接触中,他更喜欢人们称他曹工,足见其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深厚情感),可追溯至2009年的春天,当时我供职于一家报媒,正在独立采写《重访:文登记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系列报道,60年风雨探索,能够写进文登、极具有史诗意义的人物或事件,便是我们关注的内容,“文登耕作制度改革”毫无争议地位列其中,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参与者、见证者,曹工接受了采访。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是,采访的结束激发了另一件事情的良好开端,意犹未尽的曹工决定要把自己的职业经历以回忆录的方式撰写出来,我认为无论于个人、于那一代农科群体、于文登农科历史,这都是一件大好事。而我作为新闻职业工作者,也作为文登历史文化的持续关注者、爱好者,理当以己之力志愿参与,也便有了这篇序,和为本书所作的思路交流、文字校对、书稿编辑等综合性出版工作。劳动的过程,也是我进一步走进曹工精神世界、走回那一个燃情时代的动人过程。 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文登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曹工的一生仿佛与这里的每一片田野、每一颗种子紧密相连。他不仅是一位农业科技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记录者和传承者。他的足迹遍布文登的山山水水,他的心血滴灌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使命,一种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回忆》是他对自己与土地、与农业、与科技、与农民深厚情感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对文登这片热土的一曲赞歌。 以对职业的尊重,对个人工作成果的谦虚、对领导和同事的集体力量认可之态度,曹工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始终坚持自己取得的工作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希望通过回忆整理自己以及无数领导、同事们的经历,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文登的田野上,他见证了农业技术的一次次革新,见证了农民们因技术进步而带来的丰收喜悦。退休之后,他没有选择停下脚步,而是继续以笔为犁,耕耘在知识的田野上,将那些宝贵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后人。书中详细记录的文登农业“三大革命”,不仅是曹工个人职业生涯的亮点,更是文登农业科技进步的缩影。地瓜永久窖贮藏地瓜种技术、小畦大背套种玉米、沟播套种制,这些听起来简单的技术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与坚持;这些革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为文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因此,与其说本书是曹工的个人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的文登农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变迁,反映的文登农业在几十年间发展历程,均为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文登农业历史、总结农业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具体内容,书中多有展现,这里自是不必赘述。 令我尤其感动的是,曹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至今仍自费订阅《农业科技报》《农村大众》等。从表面上看,《回忆》是一部个人成长史、农科发展史,但真正深入麦浪滚滚、玉米青葱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充斥着文登人民的智慧,它不仅是曹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回顾,也对每个人的退休生活意义作出积极探索。在这两处躬耕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农业的无限热爱,对粮食问题的深切关怀,对百姓生活的真挚关注,以及对文登大地的深厚情感。书中,曹工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自己从一名农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到成为文登县农业技术推广的领军人物,再到晋升为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历程。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凝聚着对农业科技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他的每一个创新,都影响着传统农业的一次深刻变革,每一次变革都为文登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通过他的笔耕,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脉络,感受到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情怀和追求。让我们一同翻开本书,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乡情,汲取文登人民永不褪色的奋斗、探索精神。 青山在,人未老;旧曾谙,夕阳红。 是为序。以贺! (本文系曹福林著自印本《回忆》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