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敬民 “文登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改革创新。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文登学”地域就出现了重大的改革创新成果。此后,历代留下了许多改革创新的印迹。在整个“文登学”古代历史上,改革创新举措、改革创新代表人物都不乏其人。这些改革创新,推动着文登地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使“文登学”内涵不断丰富。了解“文登学”创新发展历程,传承和发扬文登改革创新精神,是今天人们的历史责任。 1.蛋壳陶的出现,是远古手工业的重大创新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最早于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它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主要文化特征为黑色陶器和磨光石器。沿海地区的龙山文化常有一种较薄而有光泽的黑陶,因此人们曾把这种文化称为黑陶文化,它是以人类制作薄陶器的色泽为标志而给予的称呼(虽然此称呼不尽合理,但却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山东地区龙山文化中出现了反映制陶最高技术的蛋壳陶,标志着制陶手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这种陶器质地坚硬而有光亮,器壁较薄,最薄者仅有几毫米,犹似蛋壳,故称。而在“文登学”文化地域古代遗址中,也发现多处遗址出土过蛋壳陶。比较典型的有文登区的沙里店遗址和乳山市潘家庄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用快轮制陶是一种新技术。采用这种技术不但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陶器的质量。快轮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陶器,为蛋壳陶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龙山文化中蛋壳陶的出现,说明此时在制陶手工业中,使用了某种刀具旋制技术而制成陶坯,然后烧制而成陶器。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制陶手工业的技术革新,标志着“文登学”地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和其他地区龙山文化同等地位。 由此,在龙山文化时期,“文登学”地域在手工业方面的创造和革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快轮制陶技术的出现;二是刀具旋制技术的出现;三是标志制陶最高技术的产品——蛋壳陶的出现;四是三项革新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线性操作。 “文登学”地域不是快轮制陶、蛋壳陶、刀具旋制三大制陶技术的最早发现地。但快轮制陶和蛋壳陶在“文登学”地域却是普遍存在的。这从众多的古文登地域新石器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充分证明。这种现象存在的本身,就充分说明龙山文化时期,古“文登学”地域,也就是威海地域人们的改革创新精神。此时的文登地域的先民,能够把制陶手工业的先进方法、先进技术、先进工具成功地运用于自己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去,并且创造出先进的产品,是一种革新行为。 蛋壳陶的制作是古“文登学”地域手工业改革创新的开启。 2.“羲仲宾日”,是对大自然的理性探索和创新 龙山文化时期,大致就是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约在尧帝之时,华夏祖先对天体自然的认知达到了一个理性的飞跃。这也是羲和家族对中华民族的杰出贡献。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古文登地域在自然科学探索方面改革创新的开始。据《史记》的有关记载,羲与和都是重黎氏之后。重即羲,黎即和,虽然是两个氏族,但都出自重黎氏。也就是说重黎氏家族分为了两支:一支为羲氏,一支为和氏。因此羲和家族就是重黎家族。 羲和家族乃是世代在朝中执掌天地之官,即上掌天文、下管地理之官,按后世《周礼》是为天官卿、地官卿。而“卿”在先秦都是属于宰相级的官员。先秦时的天文地理是最重要、最玄密的部门,天官卿与地官卿是最重要的职位,由于专业性特别强,所以他们只接受帝王的直接领导。古人云“天机不可泄漏”,指的就是天地官对天体、地理的研究成果不得与帝王之外的人讲,有时对帝王也得保密。他只对最高统治者负责,可见地位之重要。 尧时,羲和家族出了四个才俊,即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尧帝命令四人分别到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之地,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天象,根据太阳在黄道的运行的不同位置,分别确立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人对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四人对天体、地理的观察研究,应看作是对古人自然的理性认知,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认识论上的一种创新开拓。 羲仲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创新,是建立在“日崇拜”的社会意识基础之上,但其社会实践却扎扎实实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 羲仲在古文登地域有四大创新: 一是首创“寅宾”仪式,确立对太阳的迎接和接待方式。“寅宾出日”,“寅”乃恭敬的意思,“宾”乃引导的意思。此句意思为:恭敬地引导太阳出来。由此句可以看出,羲仲把人们心理上对太阳的崇拜意识,创新发展为对太阳举行庄严而隆重的迎接仪式。这是“日崇拜”从思想到行为的延伸。羲仲首创对太阳的迎接仪式,是对太阳怀敬畏之心的一大创新。它与祭祀太阳仪式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是首创以黄道划分节气,按节气安排耕作的农耕方式。“平秩东作”,“平”乃平均、均衡之意,“秩”乃顺序和次序之意。羲仲所处时代观测天象,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开始把一年均衡地分为二十四个阶段,称为二十四节气(按《尚书·尧典》,开始可能是先分为四节气,即四季)。今天的农历,平均每月有两节气,月初称为节气,月中以后称为中气。二十四节气表明了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这是中国农历最突出的特点。“东作”二字乃春耕生产的意思。《左传》对“东作”的解释是:一年是从方开启,紧接着就开始了农耕生产,因此才称为“东作”,“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羲仲首创以黄道划分节气,并依节气安排农耕生产。这是一大创举。 三是羲仲首次确定春分节气。“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星鸟”乃南部天空的朱鸟七宿星座,“日中”指春分和秋分,“春秋分而昼夜等,谓之日中”。“殷”乃厘正和确定的意思,意即把春分确定在仲春月的中间。这一天乃赤道平面与黄道相交点,(与秋分一样)昼夜长短平均,春季九十日之半。羲仲的重大创新表现,在于他确定了一年中的春分节气,而这一节气对农耕生产是至关重要的。并且由此而推知孟春何季春之月。这也是羲仲对中国农耕经济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中国在对天体认识方面的重大突破。 四是羲仲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生育观。“厥民析,鸟兽孳尾”,“析”乃分居之意;“孳尾”乃繁殖、交配之意。春季生机勃勃、春意荡漾,是人类以及鸟兽交配的最佳季节。羲仲提倡和鼓励大家庭内的老壮分居,创造条件给青壮年在此季节交配,正式根据动物在春季的生理需求和生长规律,鼓励人们在春季进行生殖繁育。这体现了羲仲勇于创新的生育观。 以上四点,说明了羲仲在探索自然科学路上的创新精神。 3.莱子不夜立都,古文登城建史的开创 莱子在今荣成不夜建城,此事最早见于晋人伏琛《三齐略记》。原文云;“不夜城,在阳廷东南。盖古有日夜出。此城以不夜名,异之也”。 伏琛的记载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莱子不夜立城之前,古文登地域已经有一个类似于城的建筑,它的名字叫“阳廷”(今人称为羊亭),这是一个与“日”有关的名称。古人很早就把“日”称为太阳,把“月”称为”太阴。《说文解字》:“月,阙也,太阴之精”“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阳廷”这个名称,顾名思义,应该是一个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祭祀太阳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人们想象的太阳休息和办公的地方,或驻地。这都与古文登地域很早就出现的“日崇拜”密切相关。当然与记载中龙山文化时期的羲仲宾日之事密不可分。羲仲宾日之事发生在嵎夷居住地,常驻旸谷,但观察太阳运行的规律,不会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他要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地标、多参照物、多位移,长期反复地进行观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羲仲宾日的具体地点会有好多,目前我们能确切了解的就有成山头、旸里、阳廷、不夜等。“阳廷”只是其中之一。作为较长时期的观测点,人们在阳廷立城是完全可能的事,把这城命名为“阳廷”精准地反映了古威海日崇拜的事实。 二是“阳廷”能够成为古人在著作中作为确定方位的地标,一方面说明了“阳廷”在当时的知名度较高,另一方面说明“阳廷”肯定也是当时本地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和重要的地区。它告诉人们,在远古时代,“文登学”地域存在着一座名为“阳廷”的古老的城。 三是说明不夜城之名所以称为“不夜”,理由是为了和本地另一个城的名称“阳廷”相区别,即,虽然有日夜出于此地,但不能称带“阳”字的名称,因为容易和“阳廷”混淆。为了区别于“阳廷”,故而起名与“阳廷”近似,但又不至于重复的名字,于是以“不夜”为名,以区别于“阳廷”。这是“不夜”之所以名为“不夜”,是原始资料告诉我们的——“此城以不夜名,异之也”。 明确记载莱子立不夜之城的是唐代人颜师古,他对《汉书·地理志》中“不夜”条的注释。颜师古注曰:“《齐地记》云:古有日夜的内容,明确告诉人们两点:一是不夜得名渊源与《三齐略记》是一致的,与日出有关;二是明确告诉人们不夜城是由莱子建造的。 为什么把莱子建不夜城作为古文登地域城建的开始? 从实践的角度说,把“阳廷”作为古文登地域建城之始,是合理的。因为它出现的早。但是,尽管“阳廷”出现的早、比较重要,由于没有文字明确记载“阳廷”就是有城之地(尽管它肯定是有城之地)。而不夜在记载中是被明确地称为“城”,并且是“莱子立此城”,有明确的建城地点、建城大致时间、建城主持人。因此,把莱子建不夜城看作是古文登地域城建的开启者。 莱子建立不夜城,体现了古文登地域在城市建设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4.巨无霸创建猛兽部队,是军队编制史上创新 人们在神话或神魔小说中,曾见过猛兽组成的战斗部队参战,在古代战争史上,却很少见到猛兽参加人类社会的厮杀。但在汉代,在古文登地域走出的人中,却有一位指挥猛兽部队参加战争的史料记载。 汉代在古文登地域设立不夜县,公元9年,王莽代汉自立,建立了新朝。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从古文登地域所在的原东莱郡分置出夙夜郡,郡治在原不夜县治(王莽改不夜为夙夜)。 据《汉书》记载,新朝年间出了一位奇士,名字叫巨无霸,身长一丈,腰粗有十围,有一天来到夙夜太守府,告诉郡太守韩博,说自愿报名参军抗击匈奴。由于身体肥壮一般的轻车无法载运他,三匹马也拉不动他。最后韩博用四马拉的车将他送到京城。 按《汉书》的记载,韩博将巨无霸送给王莽,目的是为了讽刺嘲弄王莽。王莽的字叫巨君,韩博向王莽讲述巨无霸的事,寓意为王莽不要篡夺霸占汉家天下。(因为王莽已经霸占了汉家天下)所以“巨(君)无(不要)霸(汉家天下)”,当王莽醒悟理解这层意思后,就把韩博弃市处死了。 而《后汉书》却有另一番说法。该书记载,王莽刚代汉自立时,征召天下能领兵打仗之人,共得到六十三家几百人,将他们都提升为军官。同时招选武威之士做护卫,招勇猛之士加入军队进行训练。一时间,王莽的军队军旗飘扬、辎重滚滚、千里不绝。在被召集的勇猛之士中,有一个猛士叫巨无霸的,身高一丈,腰大十围,被任命为主持军营垒壁之事的将军,即负责守卫城墙营垒之事。巨无霸的特长是,能够驱使控制虎豹犀象,将他们编制到军队之中,以壮军威,并参与作战。巨无霸所率领的这支特殊队伍很有特色。正因为有了猛兽编制的军队,使王莽的军队盛大雄壮。这是秦汉以来所不曾出现过的。 猛兽军队参加的昆阳大战,本来是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但是,天不作美。猛兽军队参战,正与刘秀的军队酣战之时,异常而特大风雨雷电袭来,将房瓦都吹跑了,大雨就像大水注射一般,王莽整个军队被雷电大风吹乱争相逃命,那些看起来雄壮威武的虎豹犀牛大象,也被雷电大风吓得不能动。从而导致王莽军队遭到惨败。猛兽军队也四散而逃。巨无霸也没有了下落。 对猛兽军队的建立,《后汉书》原文记载“(巨无霸)又驱逐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对昆阳大战的天气突变,《后汉书》记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昆阳大战因为大雷雨天气,猛兽编制的军队虽然参战,却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巨无霸组织编制的猛兽军队被编入王莽的部队,参加了大战,却是不争的事实。 巨无霸组织的猛兽军队,虽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在中国军队军事编制史和战争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巨无霸组织猛兽军队,也是一个创新。当然,也说明巨无霸至少也是一个驯兽师。 中国军事史上,动物被编制入伍和参加战斗,不乏其例。如战国时,燕国讨伐齐国。齐国将领田单固守即墨时,曾用火牛大败燕军。 但是,用猛兽编制部队,并参与作战,这是仅有的一例。因为猛兽部队的组建难度太大。首先一条是要有水平高的驯兽师对猛兽进行训练,并使其服从人的指挥。由巨无霸能率领猛兽部队参与部队检阅,进而又参与昆阳大战,说明巨无霸很精通驯兽。 巨无霸的创新精神在于,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猛兽部队,也是唯一的一支正式参与军队作战的猛兽部队。 5.郑玄“客耕东莱”对古文登教育的创新 东汉郑玄之前,古文登地域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郑玄客耕东莱,在文登地域办学,开启了文登地域较为正规的教育。在此要说明一点,郑玄“客耕东莱”一事,有争议的是,有人说客耕东莱是在即墨的不其山。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客耕东莱”作为郑玄早年在东莱讲学的专有名词,其事发生在“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之间,而在即墨不其山讲学,其事发生在黄巾起义之后、郑玄晚年之事。“客耕东莱”和“不其讲学”发生在两个时间段,二者没有可比性。 郑玄在古文登地域的创新精神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郑玄开启了古文登地域最早的学校教育。什么是学校?学校就是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郑玄带领一千多名学生来到今文登米山镇长学山办学。学生和教师都具备,校舍当然需要自力更生解决。办学的物质条件,由于长学山地处文登的母亲河木渚河,山前有始于农耕的广阔的冲积平原,首先可以解决师生吃饭问题。由于秦皇汉武“礼日成山”路经文登,从而给后世的郑玄办学解决了与外部交流的交通条件。学生数量大、活动范围广、想法和做法都有所不同,必须要有管理学校的制度和章法。学校教育的所有条件都得到满足,古文登地域的学校教育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二是郑玄开启了古文登地域的私人办学模式。私人办学始于孔子,他把教育从“学在官府”移于民间。郑玄将学生带到长学山,按照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来培养人,从而开启了古文登地域的私人办学模式,使文登大地出现了私人所办的正规学校。 三是郑玄在古文登地域开启了学校内部的再传教育。再传教育的教育模式是:高师先教育学高弟子,再由学高弟子教育再传弟子。采用此种办法是由于学生数量太大,高师无法同时给所有的学生同时上课;其次由于学生太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在一起同时教育相同的内容。而再传教育能够克服教学中存在的这两个不足。据《后汉书》记载,马融就是采用“再传教育”模式来教育学生的,因此郑玄只须移植而行。郑玄有“百千学生”,显然是无法采用同时、同一内容教学。“再传教育”方式便是自然合理的选择。 四是郑玄开启了古文登地域最早的耕读教育。耕读教育是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农事劳动。这是远离本土、远离家乡、远离繁华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耕读教育办学模式,及解决了物质需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也是很多私人办学需要采用的办学模式。而郑玄办学的长学山山前也为耕读办学提供了自然条件。 郑玄在长学山办学能坚持长达十七年,以上四种教育方式的坚持是重要因素,特别是耕读教育,自力更生解决教学困难更为显著。 五是郑玄最早在古文登地域开启了“尊师重教”思想的教育。他在长学山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提倡“尊师以教民”,把“尊师”思想传输于百姓中间。不仅学生要尊师,百姓也要尊师。文登流出至今的尊师重教思想,应该说与距今近两千年前郑玄的提倡不无关系。 郑玄认为,学生之所以能够尊重自己,接受自己的教育,最主要的原因是尊重为师者的教育,尊重老师的劳动,“重言我者,尊重师教也”。 郑玄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师重道”,把“尊师”和“重道”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以上都体现了郑玄在教育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