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敬民 6.成山头大捷,是田豫以逸待劳战例的创新 公元232年,三国时期的魏国和吴国之间在古威海地域的成山头爆发了一场著名战役——魏吴成山头之战。魏军统帅田豫在此战中创造了以逸待劳而大获全胜的精彩战例。古文登地域位处半岛最东端,北东南三面临海,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东与南和朝鲜半岛隔海相邻。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就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辽东半岛联系中原和江南的海上必经之路。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曹魏势力最大,但因北方受战乱破坏最严重,暂且还不能够统一全国;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而能固收自保。吴蜀联合攻虽不足而守则有余。而魏国则千方百计地要破坏吴蜀的联合。在此情况下,吴国和蜀国除了相互之间加强联合外,还要尽量联合其他力量来牵制曹魏的实力。而曹魏则千方百计地破坏吴蜀和其他政治力量的联系。成山头战役就发生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 吴国同居于辽东的公孙氏之间的联系,就是他自保的措施之一。辽东太守公孙度势力最大时,曾越海将古文登地域收于麾下,并直营州刺史管理辽东和胶东半岛及朝鲜的一部分。因为实力大,公孙度曾被曹魏封为武威将军、永宁侯,其子公孙渊后来被封为辽东太守。公孙渊担心被曹魏吞噬,也主动和吴国联系。两家经常互通使节。孙权为拉拢公孙渊,曾封其为燕王。当公孙渊得了孙权的财物后,因惧怕曹魏又杀掉吴使。曹魏又乘机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 孙权为了拉拢公孙渊不计前嫌,继续带着财物派使者与公孙渊联络。曹魏则不惜武力解决。232年孙权使者和军队近万人,声势浩大出使辽东。曹魏则决定派出军队进行截击。 曹魏任命原汝南太守、殄夷将军田豫以本职,都督青州诸军马、假节讨伐公孙渊,田豫成为战役的最高统帅。 田豫军事素质较高,他估计吴国船队去辽东早晚要返回,并且他深知,每年到了岁末,黄海风急,吴军惧怕风浪,从东面返回只有风浪滚滚的无边大海,只能向西奔向成山头,而成山头的典型地貌特点是没有藏船的地方。 于是,田豫根据成山头海边诸山海岛的地形地势,派兵占领险要、列阵驻守。他嘱咐诸将,要充分利用敌人还没有来的宝贵时间,充分地放松、休息好,养好身体,准备战斗。当他派好阵、布好兵以后,自己则悠闲地带着随从游览成山头的大好风光,登上了汉武帝登成山头祭日时所留下的大房子——武帝观里,遥想回味着汉武帝当年游成山头时的雄壮风采,发出会心的思古幽幽之微笑。 诸将看田豫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悠闲自得,特别是对田豫列阵待敌的战略部署都不信服,认为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敌人会自己主动来送死的?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但田豫严肃军令,任何人不得违抗自己的部署。 不久,东吴的战船果然如田豫所料,在黄海上遇到大风,吴船大部分触礁沉没,吴军将士大部分被风浪飘荡着靠近成山头周围的岸边。吴军上岸后无处可逃,全部被魏军俘虏。田豫指挥的魏军,取得了对吴军的重大胜利,而自己却没有损兵折将。 原来认为田豫的作战想法为笑话的将领们,一看田豫的战略部署取得了重大胜利,又主动向田豫献计,主动要求出海夺取还没有沉海的吴军船只。身为统帅的田豫深谋远虑,他担心吴军已经成为穷寇,追得过急容易产生死战的想法,没有批准。 田豫在此战采用的战术原则是根据天时地利,神机妙算,守株待兔,穷寇莫追。战前充分休养,保持体力,最终以逸待劳,取得大胜。 成山头战役,是魏将田豫在古文登地域创造的以逸待劳、取得战役大胜的典型战例。 7.皈敬幢文,体现了古文运动的创新精神 唐代第一位科举考试进士何弼实,于唐景福二年(893)为文登县城佛教莲花院主持皈敬大师去世所作石幢写了一篇幢文。该幢文约四百字左右。因字数不多,现全文引用如下: 仙师俗姓张氏,法讳皈敬,当邑人,即灵塔大师上足也。幼归释氏,长参玄宗,一言合道,便契真理。挂锡昆峰,久历星岁,近厕兹院,未更岁余疾恙渐萦,即赴魔请。付属斯在,迁神净方。春秋卌有七,去景福之首,五月九日已归大寂。门人全意等,以绝粒斋心、香花供养,素服三载,礼之如存。遂舍兹所有,建彼尊胜幢焉。于是召良匠凿嘉山,穿厚地而取奇石,剪长林而取珍材,役百人之功,计半一之岁,莫不金锥连击,钢堑双冲,玉屑迸飞,石火电耀。吐莲花之仰俯,垂缨络之纵横。瑞气祥云,若盘龙之偃蹇;悬针垂露,似返鹤之翱翔;一轴真文,横铺八面。以日计时,功圆既就。乃卜县之艮位,置院之坤宫。地连溟渤,势接昆岩。四山如华日之形,万象带含春之景。坐中秀气,视远近之江山;枕上泉声,听晓夜之流水。奇希无忧之所,仿佛极乐之场,可安尊胜之文,可置不朽之迹。伏恐陵迁谷变,渤懈成尘,若不镂石于斯,何表将来之记。景福二年。 何弼时这篇幢文写于九世纪的唐末时期,距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运动相去不远,从内容上看,这篇幢文带有浓厚的古文运动文风和色彩,可以看作是古文运动在古文登地域的创新。“古文”运动发轫于韩愈和柳宗元,“唐之韩柳,承八代之衰而挽之于世,始有此名”。他们一起倡导了中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从思想性来说把宗经和明道作为指导思想,即把学古文和学儒家思想紧密结合,提倡文和道的统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显著特点是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改革:在文体方面,坚决反对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提倡散体,追求质朴和明晓的散文(但不反对骈偶句);在文风方面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嚣艳丽淫辞习气,提倡质朴自然;革新文学语言,主张文章一定要去掉陈词滥调,不蹈前人言词,反因袭、重独创,文章要标新立异、不落俗套;文句要妥帖流畅,书面语言要规范化、平易自然。此外在思想方面,继承发挥儒家的仁政爱民、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 何弼实的幢记全面地体现了韩柳古文运动的精神内涵,是古文运动在文登的创新表现。 一是文字简约、为文精炼,言之有物,而这正是古文运动在文风方面的要求。文中对皈敬大师的一生经历只用了60个字便给以概括。包括皈敬大师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师从何人、何时进入佛门以及怎样进入佛门,在昆嵛山六度寺修炼时间,何时来到莲花院,主持莲花院的时间,因何去世等,交代的一清二楚,并无虚华之词;仅用了30几个字便把弟子们对皈敬的悲痛心情及因何要造石幢交代的非常明白;用了30个字交代了造石幢的准备工作;用了18个字描写了造石幢的场面;用了32个字描写了石幢的婀娜多姿、美轮美奂;用了30多个字描写了石幢放置处位置对石幢的衬托;用了四句话把写幢文的理由进行了交代。 从文风方面来看,何弼实的幢文没有任何的六朝骈文艳丽浮华习气,用词和语言质朴自然,充分体现了唐宋古文运动的风格。 二是何弼实尽管摈弃了六朝骈文浮华习气,但对六朝骈文的优点又给以了充分的保留和运用,特别是对六朝骈文的骈偶句的使用,非常得心应手。如对造石幢的准备工作的句子“穿厚地而取奇石,剪长林而取珍材”;对造幢场面的描写“金锥连击,钢堑双冲,玉屑迸飞,石火电耀”;对石幢之美的描写“吐莲花之仰俯,垂缨络之纵横。瑞气祥云,若盘龙之偃蹇;悬针垂露,似返鹤之翱翔”等等,这些骈偶句的运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三是幢文充分体现了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张。从“门人全意等,以绝粒斋心、香花供养,素服三载,礼之如存。遂舍兹所有,建彼尊胜幢焉”。“召良匠凿嘉山,穿厚地而取奇石,剪长林而取珍材”为他“素服三载,礼之入存的记载,及弟子们对为师父造石幢的重视程度,知道整个莲花院的僧人们对皈敬是无比悲痛、无比崇敬、无比怀念。这是儒家主张尊老敬老思想的体现,也说明古文运动内涵对何弼实有着深刻的影响。 何弼实的幢文,文章练达、气势雄健,文字峭拔矫健、风格清新使我们仿佛看到韩愈和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的影子,它完全脱去了魏晋以来骄文浮华的文风,体现了何弼实在古文运动中的创新精神,不愧为大唐“文登学”地域第一位进士。 8.杨镛刻石乡约,是对陈规陋习的革新 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大农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以致养成了一些陈规陋习和落后风俗,从而对社会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历代统治者都曾试图改变这些陈规陋习,采用各种措施以改善社会风气。 乡约制就是改变陈规陋习的重要举措。乡约,顾名思义,乃乡人共同遵守之约定。只有乡人共同遵守之约才可称为乡约。史料记载宋代就已经普遍推行乡约制,宰相吕大防曾著《乡约》一书,内中提出:“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到了明清时期,在乡村普遍推行乡约制,逐级都有文件,明确要求各地推行和讲明乡约。它对改变乡村的陈规陋习发挥了有效作用。本来,农民受到小农经济的束缚,长期养成自私狭隘、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等小农意识,以及自由散漫、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而乡约的签订就使他们受到统一的条文约束。 在普遍推行乡约制度时,明代文登县令杨镛推行乡约过程中的创新在于:他用刻石乡约的新办法,将乡约刻在修整的石头上,让百姓随时目睹,以达到长久督促和改变落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目的。乡人签了字的乡约,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其刻在石上。 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皇帝是普天下人的家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统治地方的官员,称为“牧”,意谓管理人民就如同牧养牲畜一般。就连最低一级的官员县令,也被称为“父母官”。人民无任何民主权力可言,只能是封建统治的子民。而杨镛订立乡约,并将其刻于石上,以此管理社会和百姓,调动百姓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体现了对百姓的尊重。同时石刻乡约提醒百姓时时刻刻按乡约内容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起到长久监督的作用。这体现了杨镛落实乡约的坚定态度。 乡约要求,乡人签订乡约后,要在四个方面相互发生联系:签约的乡人之间,在思想上和事业上互相勉励;有了过失要互相进行规劝、批评改正;相互之间要以礼仪风俗相交;相互之间有了难处要互相体恤帮助。 乡约规定以下具体内容: 一是以里为单位推行乡约,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乡约规定每里建立社坛场一所,为落实乡约提供了组织、地点保证。 二是发行命令于各里,各里长每年春社(春天祭土神)和秋社(秋天祭土神)的日子,致祭五土(指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和五谷(麻、黍、稷、麦、豆)之神。用虔诚的态度来祈求和上报于五土神和五谷神。增强人们对农业生产的敬畏和重视。 三是祭祀完毕后,在乡里举行聚会饮酒,在酒会上宣读有关抑制豪强、扶助贫弱的文件。 四是在本里内,推选年纪较大的德高望重之人,担任负责监督履行公约的负责人——约正,再推选有德行的二人作为约正的副手。 五是按照乡约的要求,设置簿籍于两扇门,一扇簿籍门专门记录作恶事的,一扇簿籍门专门记录做善事的。两扇簿籍门就立在社坛场。 六是每月农历初一,里人一起汇集在社坛场,根据善、恶两扇门的记录,倡导鼓励行善事,惩治作恶事的,表扬好人好事,培养好的风俗习惯。 七是依乡约建立的乡社组织形式建立确定后,接着就建立社学,增设教育教学和读书设施,来教育和启蒙学生。 八是建立社仓,用以囤积粮食,防备饥荒灾害之年。 九是将已经立好的乡约本数、已经建立的社坛场所、已经选好的里约正和约付名单,都装订成文册,各里径自申报,以作为上级考察的凭证和根据。 十是对于此项工作当中,对行动迅速和缓慢,勤奋和懒惰,有关管理者做得好与不好,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分别进行勉励和惩罚,决不说空话。 杨镛推行刻石乡约的行为,是一种变革民风民俗的创新之举。乡约刻石直至清末还遗有一块安放在文登县城隍庙里,后下落不明。 9.董遇时、吴梦麒行对赋役制度的革新 赋税和徭役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农民的两大沉重负担,也是限制农民人身自由的两大枷锁。如何调整地租和徭役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是历来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对徭役征用的调整,是统治阶级经常考虑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均田、三长、租调三大制度,唐代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都使封建统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扩大了国家的征税面。 明代宰相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也是赋役制度的改革办法。万历六年(1578),他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把“一条鞭法”作为通行的赋役制度向全国推行。 “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把赋税和徭役合并为一条进行征收,改变了过去赋税和徭役分别征收和摊派的做法。二是改变过去按户丁摊派徭役的做法,改为既按地、又按丁摊派徭役,至于地与丁所占比例各地有不同,也有的地方把丁役全部摊到田地中。这是“一条鞭法”的重要内容。三是不论田地的赋税还是徭役基本上一律改为征银,除政府需要的米麦之外,其余的实物都改为纳银,徭役中的力差也改为代役银。四是改变过去银两由民征收、由民解送到官府的做法,改为由政府雇人收银解银。简言之,“一条鞭法”就是把各种名目的税和劳役,合并为一,折银征收。 “一条鞭法”的意义在于,将田赋(地租)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由地方官直接办理,防止了收税机构巧立名目、营私舞弊;差役改为雇役,使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赋税徭役折银缴纳,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农民比较容易离开土地,从而为城市手工业提供了劳力,对货币地租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由于“一条鞭法”触动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眼前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就在向全国颁布新法的第二年,张居正就病死了,接着遭到群起攻击,被抄没了家产。“一条鞭法”逐渐遭到破坏。推行“一条鞭法”艰难,对推行者又有极大政治风险,地方官大都避之和拖延,对上以敷衍态度对待。 在威海卫最早推行“一条鞭法”的是威海卫指挥佥事、掌印指挥董遇时和百尺崖守御千户所掌印千户吴梦麒。 据《威海卫志》记载,董遇时“赋性仁厚,旧日编审每用殷实为军牢、屯催等役,有累身家,兼得进取。遇时力抉积弊,详请条鞭,各项杂差俱免,编名止分三则,纳银牢役各给公食招募。卫人感德”。 吴梦麒,《威海卫志》记载,“所千户,与指挥董遇时同时掌印。力持积弊不许签名应役,善良始无践踏捶楚之苦”。 “一条鞭法”在威海卫得到推行和取得成效,是由董遇时和吴梦麒共同完成的。 威海卫的编制户口制度与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户丁所承担的赋役名目与地方政府的差异很大。对卫所的民众来说,负担最重的徭役有牢役、巡捕、军伴、屯催四项。在明代还没有实行“一条鞭法”之前,百姓除了交地税之外,还承担着服徭役即“力差”。威海卫的世官,包括从百户到指挥使,都把上述四项沉重的徭役负担派给那些殷实的编户承担,编户一门受鞑靼折磨,世世承担沉重的徭役,导致这些殷实之户,家家破产为贫困之户。 到董遇时主持工作之时,威海卫城里不受徭役影响而没有破产的仅有百余家,这百余家都是世官家庭子弟。卫所的下层民众虽死于徭役的征发上,但却是有冤无处诉说和控告。 指挥董遇时与吴梦麒二人都决心革除这积弊已久的害民现象,推行“一条鞭法”,并将计划上报给省府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以及登莱青道和登州府。省两院,以及道台衙门和登州府,都特别赞许董遇时和吴梦麒的想法。他们都授予董遇时和吴梦麒便于行事的权力,并且指示他们二人按照规定确定赋税定额,在辖地推行“一条鞭法”。 具体措施,一是原来威海卫内部的各项杂派差役全部免除;户口编制上应承担的徭役按“地七丁三”(土地承担七成,人丁承担三成)的比例向政府交纳银两;原来的牢役等徭役,由政府负责以提供伙食的方式,雇人来承担;军伴类的徭役,本家有丁的照例免除,无丁的也不得转嫁他人。 经过几年“一条鞭法”的推行,整个威海卫内“枯木复苏”。地税和部分丁役摊到地亩纳银。当纳银者完成应交给国家的赋税之后,腾出空闲的双手,又可去从事其他的营生。而应政府的雇佣去服役的人,由于出于自愿,且能省出家中的口粮给家人吃,就越发想给公家服役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国家不缺服役的人,服徭役的人及军士的家属再也不用为服徭役而疲于奔命了。这确实是一个“上不病官,下不病民”的好政策。 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困难重重阻力很大的背景下,董遇时和吴梦麒不顾个人身家的安危,积极勇敢地推行新法,实在令人敬佩。事实证明,就在董遇时、吴梦麒推行新法的几年后,就出现了反复,再一次地证明推行新法的艰难。所幸由于威海卫行“一条鞭法”已经有十年,且成效显著,新法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威海卫的秀才们向上级积极反映了此事。于是上峰几次文件批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条编事例,法最善”“条编事例,镌石永垂”。均徭终于免除了。这也是对董遇时和吴梦麒功绩的肯定。 董遇时、吴梦麒推行“一条鞭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得到威海卫的百姓和上峰各级官员的称赞。董遇时和吴梦麒最早行“一条鞭法”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需要说明的是,董遇时的世官职务是威海卫指挥佥事,正四品。他此时实际上所担任的职务是威海卫掌印指挥。明代规定,每间隔几年,就要从众多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中,经过考察、考核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担任卫的一把手,即卫的掌印指挥,称为“佥书”。吴梦麒的职务身份,《威海卫志》对吴梦麒只提“与指挥董遇时同时掌印”,使人误认为他也是卫的掌印。其实,吴梦麒是百尺崖千户所的掌印千户。一个千户所同时有很多千户,也是要经过国家考核,在众多千户中选拔德才兼备之千户,担任掌印千户主持工作,亦称“佥书”。 关于百尺崖千户所的地位,可以肯定的是,它与卫一级在政治地位上是同等的。理由一是,《明史·兵志二》中,尽管将百尺崖千户所称为“后千户所”,但它和寻山千户所、宁津千户所、海阳千户所等,地位是和诸“卫”并列的,这说明百尺崖千户所已经不属于威海卫所辖;二是《明史·地理二》记载“百尺崖守御千户所,在威海卫北”,明确地将百尺崖所称为“守御所”,地位与卫同。明代有规定,凡千户所后面带有“守御”二字的都是省都司直辖千户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