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养士看现代人才之道
发布日期:2025-11-07 08:5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文登区政府 字号:[ ]

丛素宁

  春秋战国的街巷里,常能见到背着行囊的读书人、身怀技艺的手艺人奔走四方——他们没有固定营生,只凭一身本事寻找能施展才华的去处。而那些家底殷实、有声望的人家,会敞开大门收留这些人,管他们的衣食住行,平日里不催着要成果,只在遇到难题、拿不定主意时,请他们出谋划策。这便是古代的养士制度,看似是“主人养门客”的简单往来,实则藏着中国人对待人才的智慧,这份智慧即便放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古代养士,最核心的是懂得“人才价值不能急着兑现”。那时候的人从不会把有本事的人当成“立等可用”的工具,更不会用一时的“有用没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潜力。就像“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家里常养着几千门客,里头既有能言善辩、能帮着处理大事的谋士,也有看似普通、却能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人——有人会学鸡叫帮队伍顺利出关,有人能凭一张嘴化解两国矛盾。他们明白,平时的“供养”不是白费力气,而是在为未来储备力量:世道不太平的时候,这些人能帮忙消灾解难;日子安稳的时候,也能帮着把事办得更周全。这种“看重长远、不急于求成”的思路,恰恰是我们今天对待人才该学的。

  现代不少领域的人才实践都能从这种智慧中得到启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人才观便与之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他曾明确提出“我们是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最终储备出自己的人才库”,这种对人才储备的重视,恰似古代养士“为长远蓄力”的理念。在高校推行“非升即走”制度的实践中,部分高校曾过度侧重短期科研产出,让青年教师不得不扎堆“短平快”的研究,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基础性、前沿性课题反而少人问津。而任正非强调要创造宽容环境,让高端技术人才有空间探索,甚至建议专家用一半时间读文献、做思考,不急于求成,这正回归了养士制度中“珍视长远潜力”的精髓——就像陈平为刘邦献的奇计,哪一个不是长期智慧积淀的结果,而非急功近利的产物?如今不少高校调整评价体系,建立兼顾学科特点的多元标准,正是对这种智慧的践行。

  更难得的是,古代养士打破了出身、背景的束缚,更包容人才的“不完美”,给了所有有真本事的人公平机会。那时候的门客里,有曾辗转多国、屡屡受挫的陈平,有看似只会“鸡鸣狗盗”的无名之辈,可主人从不会因他们有“短板”就拒之门外,反而能看到他们的独特价值。这种包容,在任正非的用人观里被诠释得更为直白,他说:“我从不用完人,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他还曾提到“天才在某些方面一定是‘残缺’的,企业要做的不是改造他们,而是让他们极致发挥长处”。就像刘邦重用曾换过几任主公的陈平,华为也愿意吸纳那些在某一领域有专长、却未必“面面俱到”的人才——或许有人不善交际,却能在技术研发上突破瓶颈;有人履历不够“光鲜”,却能在市场开拓中找到新路径。这种不盯着“缺点”、只放大“优点”的眼光,让每一份独特的才华都有了发光的可能。

  放到今天,我们常说“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可有时候还是会被“名校毕业”“全才标准”这些标签困住,无论是高校评价还是企业招聘,都曾出现过度追求“完美”的倾向,反而忽略了那些潜心钻研、在某一领域有深耕的人才。这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实,古代养士与任正非的人才观留给我们的,从来不是“养着人才”的形式,而是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内核。如果我们能少一点急功近利的“考核”,多给有潜力的人一点成长的时间;少一点对“完美”的苛求,让有专长、却不“全能”的人能站出来;少一点对“短期成果”的追求,容得下那些深耕厚积的人,就能让更多人才发光发热。毕竟,无论是古代的家业兴旺,还是今天的社会发展,核心从来都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珍视每一份才华,给每一份潜力成长的空间,才能让个人有奔头,让发展有动力,这便是跨越千年的人才智慧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