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素平 丛素宁 在中国民兵发展史上,有一位传奇女性的名字始终闪耀着特殊光芒——刘延凤。她出生于长岛、被称为“神枪姑娘”,原任烟台市委常委、烟台市政协副主席。她与三支枪的故事,串联起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记忆,更折射出一代民兵党员对家国的赤胆忠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通常由国家配备与管理,而刘延凤却拥有三支钢枪的支配权,这份殊荣绝无仅有,成为她一生荣耀的勋章。 在一个阳光温润的日子里,我们应刘延凤之邀,有幸专程对这三支枪的故事作了专访。 1960年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第一次全国民兵代表大会。22岁的山东民兵刘延凤作为“神枪手”代表参会,军委首长亲手将一支56式半自动步枪交到她手中。这支枪不仅是新中国对优秀民兵的最高褒奖,更承载着“保卫祖国”的庄严使命。回到长岛老家,无论是靶场的烈日下,还是去生产队劳动的海滩上,她苦练射击技术,随时举枪瞄准,肩头磨出血痕也咬牙坚持。 四年后的1964年初夏,她作为济南军区代表赴京汇报表演。“射击开始!”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刘延凤瞬间行动起来。她身姿矫健,侧身卧倒、出枪、压弹,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仅仅1分23秒,射击便宣告结束。初步报靶,50发射击命中47发。然而,实际情况是射击弹点极为集中,重叠靶眼让报靶员一时疏忽,漏数了两发,实际命中49发。 紧接着,进入射击5个汽水瓶的环节。刘延凤宛如天助神威,抬手举枪,子弹呼啸而出,一发一个瓶子,发发命中,5个瓶子转瞬之间全部开花。此时,场上却出现了小插曲:另外两个队友因过度紧张,未能发挥出应有水平,10发子弹过后,各自面前还剩两个瓶子。此时播音员进行了队友可以互助的提示,听闻此况,刘延凤毫不犹豫,再次举枪,连射4发,精准地将队友剩下的4个瓶子全部打爆。 刹那间,整个场地轰动起来,现场观众的欢呼声、掌声交织成一片。主席台上,毛主席目睹这精彩绝伦的一幕,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由衷赞叹:“真不愧为是个神枪姑娘!”这一赞誉,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大江南北,自此,“神枪姑娘”刘延凤的名号,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成为那个时代激励无数人的传奇称谓。 刘延凤对枪械的驾驭能力远超常人,步枪、手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在她手中都能发挥出强大威力,这份全能的军事素养,让她在民兵队伍中脱颖而出。汇报表演结束后,罗瑞卿大将关切地询问她想要什么纪念品。她轻抚已略显磨损的枪管说道:“这支枪陪我打了上万发子弹,枪的准星有些‘活’了,枪口也有些老化了,实在舍不得再用,想留作纪念。”将军闻言动容,特批从济南军区武器库中调拨一支新枪。考虑到她回程不便携带双枪,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亲自督办交接事宜,专艇专人将枪送到刘延凤的家乡,刘延凤的这支钢枪成为了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注脚。此后十年间,刘延凤白天走村入户发动妇女参加民兵训练,夜晚在煤油灯下全家集体擦拭枪支,带领“女子民兵排”创下连续三年射击考核全优的纪录。枪托上渐渐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始终闪耀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光芒。 1979,济南军区纪念“民兵工作‘三落实’十五周年”现场,已任烟台地委常委的刘延凤临时接到射击表演任务。因未携带枪支,主办方紧急调拨一支备用枪。表演中,她再次展现出精湛的射击技艺,动作行云流水,弹无虚发。表演结束后,当被征求对这支枪的处理意见时,刘延凤坚定地说:“就奖励给我吧,因为毛主席曾经提出来全民皆兵。我有两个儿子,我和儿子每人有一支枪,有了战斗,我们就可以全家上阵,一起战斗。”就这样,她拥有了第三支枪。这支枪凝聚着她对毛主席“全民皆兵”理念的深刻践行,也体现了她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 对刘延凤而言,这三支枪早已是她的第二生命,甚至夜晚睡觉都恨不得将它们搂在怀中。然而,1998年7月3日,烟台山宾馆却举行了一场庄重的捐枪仪式。彼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工程之一,虽陈列着众多革命文物,却独缺反映民兵发展历史的重要展品。馆领导多次来到烟台,将动员刘延凤捐枪列为重要使命。面对这支伴随自己近半个世纪的钢枪,刘延凤内心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不仅是党中央、毛主席授予的个人最高荣誉,更是她视若生命的珍贵记忆。但最终她明白,这支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民兵精神,捐给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博物馆,能让更多人从中受到教育,意义更为深远。于是,60岁的她将首支步枪郑重地捐献了出去,那一刻,枪管上的红绸带与她鬓角的白发交相辉映。当有人提出以50万元收购时,她正色道:“这枪是党和人民给的,多少钱都不能卖!”这支枪最终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人民战争”展厅的重要文物。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刘延凤,岁月的皱纹爬满了她的面庞,却丝毫未减弱她眼中对枪的炽热深情。对于如今仍妥善存放在烟台警备区代存的那两支枪,她更是时常牵挂于心。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她总会望向军械库的方向,眼神中满是期许。她衷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两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个人荣光的枪,安置在更能展现其价值的地方,让它们成为传承民兵精神、讲述时代故事的鲜活载体,让这份与枪的情缘,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从人民大会堂的授枪仪式到世纪末的捐枪义举,从青春岁月到银发时光,刘延凤与三支枪的故事,勾勒出新中国民兵建设历程中的动人剪影。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战友”,既是个人信念的印证,也是全民国防意识的生动注脚。当岁月褪去硝烟,钢铁的温度里依然凝结着朴素的家国情怀——那些将责任与信仰深植于心的普通人,正是筑牢家国根基的无声力量。 聆听这段往事,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段往事中蕴含的精神养分,恰似一汪清泉润泽心田。正如对青少年的成长期许,红色记忆的价值在于传承中激发向上力量,让个体理想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刘延凤的经历所传递的信念,默默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责任,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时代前行中续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