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秋过后的文登大地,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广袤的田野披上金绿交织的锦缎。在葛家镇议城村,沉甸甸的谷穗正以每天可见的速度饱满,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议城村北面的一片田地里,绿油油的谷子已经长到一米多高,进入出穗期。微风吹来,谷穗就像海浪一样荡起层层碧波。 葛家镇议城村村民于英春介绍,今年能种20亩左右,咱们这里的谷子都种在山耩地上。谷子抗干不抗涝,得九月份能割。 今年48岁的于英春老家是界石镇南截山村,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小米,于英春也种了十几年,掌握了种植与加工技术。嫁到议城村后,她继续承包土地,继续经营着这份绿色致富产业。与现代的机械化作业不同,于英春家种谷子还使用传统工具收割,虽然费时费力,但能够精细把控收割时机和力度,最大限度减少谷子损失。 于英春介绍,收的时候就是雇人,用剪刀一个穗一个穗剪的。晒完了用的三轮车拖个碾子压,压完了以后再扬,扬好了以后再筛,筛完了以后再晒。晒干了以后,再送去找加工的把皮磕掉。 从春种到秋收,于英春用最传统的方式耕耘着20亩山耩地,每一粒小米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匠心。这份坚守,让绿色产业在乡土扎根,也让乡村振兴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吴英)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