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花饽饽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延续到今天,可谓历史悠久。宋代文献资料曾记载着把胶东花饽饽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民国清朝时期,人们用蒸饽饽来庆祝各种节日,当时大多用黑面、荞面等。

更多...

胶东花饽饽在不同的节日有不一样的表现内容:清明节燕子归来,三月初二龙母寿诞,六月初八龙王寿诞,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从腊月到正月十五,从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寿,人们用花饽饽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家人的祝福。动物花卉、历史典故,以及很多的民间题材,都成了文登花饽饽的表现内容。

更多...

胶东花饽饽寓意丰富:老虎头是小孩看欢喜、过生日用的,寓意孩子将来像老虎一样健壮。葫芦寓意孩子像葫芦一样长得快、健康,同时也希望宝葫芦将来能给孩子带来财富。大老虎就是吉祥虎,希望孩子将来身体健康、虎虎生威......小孩看欢喜、过百岁、过生日要做句句花饽饽,有长命富贵之意。

更多...

花饽饽重在花,种类、花样繁多,最常做的是四季花:春天的牡丹,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春天凤凰采牡丹,寓意宝贵吉祥。夏天荷花边有蜻蜓点水,鱼虾满塘,令人心旷神怡,和和美美。秋天的菊花能傲霜,冬天的梅花不畏严寒,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韵味。

更多...

大枣饽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麦子种植,历史来源悠久,公元前6世纪,当开天辟地的时期,轩辕开辟了农业,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了麦子,但是没有在全国普及起来。历史的演变与战争时期,麦子开始在全国普及。最后,农民为了纪念轩辕,就开始有了饽饽,以做出来又香又大的花饽饽来表达自己对轩辕的感激与崇敬。

更多...

宋程大昌在《演繁录》中解释说,面起饼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显然,这“面起饼”就是今人所说的馒头。由此可见,馒头用于祭祀,早在西晋时期就开始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馒头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礼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具有胶东特色的“饽饽”自然也在当地民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多...

控制原料来源,配料讲究,全部来自粮食作物和新鲜的瓜果蔬菜,营养丰富,无任何添加剂,健康环保。配料中有白糖,鸡蛋,花生油,牛奶,酵母等。操作者要严格按工艺配料。饽上多彩的颜色来自于紫薯、南瓜、菠菜等。操作者要严格按工艺配料,配料时先配主料,再配辅料。先配固态原料,再配液态原料。

更多...

花饽饽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文登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具有独特的胶东花饽饽习俗,在不同的节日有不一样的表现内容,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花饽饽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