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起义 
 
  抗战初期威海存在四种力量:一是以“民先”队员孙端夫为首的国民党政训处进步力量;二是以郝道逵为首的国民党海军教导队中间力量;三是国民党威海专员孙玺凤,想抗战但受投降派郑维屏的控制排挤,一心想离开威海;四是以公安局长郑维屏为首的投降派。通过理琪、林一山、柳运光、于烺、孙端夫等耐心工作,威海海军教导队表示中立;政训处大部分人员愿意参加抗日;孙玺凤同意我方帮他离开威海,他把仓库中的武器交给我方的合作协议。
  1938年1月15日,特委部分领导人赶到威海,并于当天下午打开专员公署仓库,取出枪支弹药。为震慑反动势力,本来想调于得水带领队员前来威海,但路远联系不上,就在大水泊临时找了一些农民一路声扬是从昆嵛山下来的,尽管他们到威海后拿起枪还不知怎么用,但昆嵛山游击队的声威使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一下矮了半截,没有敢轻举妄动。16日上午,由从天福山、大水泊赶来的人员及威海政训处成员组成的起义队伍,在专员公署大院集会,理琪宣布起义。下午,起义部队护送孙玺凤到码头,直至离开威海。晚饭后,起义队伍高举“三军”大旗从威海赶往文登。
  1938年1月19日,在大水泊成立了中共胶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任主席兼司令员,吕志恒任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部队辖两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孙端夫、政治委员宋澄;第二大队:大队长于烺(后于得水)、政治委员林乎加;特务队:队长杜梓林、政治委员孙镜秋。此时,“三军”拥有300多人,200多条枪。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相继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队伍纷纷编入三军,三军队伍不断扩大。
  胶东特委在派出得力人员西去协助和指导胶东各地组织起义的基础上,2月5日,又决定在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坚持斗争,大部队西上蓬黄掖,开赴抗战第一线,控制胶东的抗日战略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