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7号加快推进昆嵛山旅游区文化挖掘的代表建议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1-06-10 09:3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

邹建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昆嵛山旅游区文化挖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宗教文化:

昆嵛山宗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王重阳与其弟子“北七真”即是在此创教布道。在此之前,早在秦汉时期,昆嵛山上佛道两教已见鼎盛。据《宁海州志》记载,隋唐之后,昆嵛山寺观林立,洞庵毗连,香火缭绕,朝暮不断。昆嵛山作为著名的全真教发祥地,文物古迹遍布,是一处露天的道教博物馆。区文旅局现已将昆嵛山现有文保单位及文物遗迹遗存资料详实整理,大体概况如下

昆嵛山区域内现有文保单位9处:圣经山摩崖石刻(国保2006年5月公布);昆嵛山胶东长城遗迹:(省保2015年6月);丛镜月旧居 (省级2015年5月);旸谷山遗址:(省级 2015年5月);“昆阳书院”刻石:(威海市级 2013年12月);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战斗老蜂窝遗址:(县级 1980年11月);无染寺遗址:(县级 2010年4月);软枣林墓群:(县级 2010年4月);旸里松鹤照壁:(县级 2010年4月)。

文物遗迹遗存8处:“文昌帝君”刻石、罗汉庵摩崖石刻、无染寺师部旧址、三瓣石姑子冢、六度寺南庙遗址、六度寺遗址、刘家庵防匪碉楼、软枣林地瓜窖。

二、红色文化

昆嵛山为胶东革命根据地。著名作家冯德英的长篇小说三部曲《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以及电影《三进山城》等,都真实描写和再现了昆嵛山区广大军民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

区文旅局收集整理了关于“一一四暴动”、昆嵛山红军游击队老蜂窝遗址、解放昆嵛山战斗等详实历史资料以供参考使用。

三、非遗文化

昆嵛山乃胶东最高山,“海上仙山之祖”,这里三面环海,四季分明,素有“日出旸谷天下明”之说,乃是最早看见太阳升起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为“羲仲宾日”提供了重要条件。昆嵛山有王母娘娘洗脚盆、老子自然石像、老蜂窝等名胜古迹,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也是胶东佛教兴盛之名山。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与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昆嵛山为“尧命曦仲宾日”处,据史料记载,远古尧帝时,曾命他的大臣羲仲居住在昆嵛山,设立“天文台”,测定日出时刻,确定四时季节。而让昆嵛山驰名全国的,却是其道教文化。自春秋以来,昆嵛山区就成为方仙术士向往的圣地仙境,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均来此拜神求仙。汉唐之际,“山中七十二峰,峰峰有寺院,山山有宫观。”北魏大史学家崔鸿在《十六国春秋》里称昆嵛山为“海上诸山之祖”。由此历代便有“海上仙山属蓬莱,蓬莱之祖是昆嵛”的说法,一时成为名闻华夏的“仙山圣地”。道教祖师王重阳闻名而来,使这里成了道教全真派发祥地。

昆嵛山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劳动人民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一泉一石、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精灵之气。昆嵛山的传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昆嵛山传说内容推断,昆嵛山传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受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昆嵛山的传说中,数量最多且最有昆嵛山特色的当推风物传说和宗教人物传说,如麻姑仙女传说、老子天然头像传说、王母娘娘洗脚盆传说、仙人洞传说、王重阳与“七真人”传说等。

区文旅局进一步搜集整理现有的昆嵛山的传说、羲仲宾日的传说(春分的由来)等非遗项目资料,进行省级、威海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的申报,并积极走访昆嵛山周边村镇,挖掘新的非遗线索,申报文登区级非遗项目。对已经申报区级和市级的非遗项目进行大力整顿,开展非遗旅游事业,结合现有的神话传说与旅游景点相融合,整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整合一批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的旅游景点,同时建议利用昆嵛山的赏景采摘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利用亲子采摘的优势将昆嵛山的文化传播出去。

                                              

                                                                            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6月10日     

       

  

  联系人: 慈永航

     联系电话:0631-880030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