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登区抢抓县级教育和体育机构改革的重大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打造五级训练网模式,将纯体校选人育人转为全区学校共同参与、联合育人的大体校模式,促进体校和普通中小学深度交融,打破了以往只有在体校才能接受高水平体育训练的局限,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更加通畅,有效提升了中小学身体素质。 一、筑牢基础,全区打造五级训练网 1.一级训练网——在城区幼儿园、小学、俱乐部建立训练基地。以体校为主导,根据体校开设项目在城区幼儿园、小学建立训练基地,组建特色项目运动队。目前已在前程幼儿园、开发区小学组建了乒乓球队,在第二实验小学、河南小学组建了橄榄球队。运动队选材、训练、比赛等工作均由体校教练员全程负责。 2.二级训练网——城区五处初中成立特色运动队。城区五处初中学校均成立特色运动队,同时区体校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拳击5个重竞技项目分别在城区初中成立二队,由体校负责训练,二中、实验中学还分别组建了男女橄榄球队和篮球队,各队在训人数均在30人以上,且队员整体素质很高。 3.三级训练网——在城区初中设立体育实验班。2019年7月在文昌中学组建初中体育实验班,面向全区初中招收优秀体育苗子,不限项目,统一选拔。实验班文化课学习在文昌中学进行,单独成班,每天5节正课,由文昌中学安排优秀老师授课并配备班主任管理,吃住行、训练、晚自习均在体校集中进行,由体校负责管理。 4.四级训练网——文登一中、体校设立高中体育班。为打通运动员初、高中发展通道,拓宽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增加竞技体育吸引力,让更多学生愿意参加竞技体育训练,区教体局2019年9月在文登一中开设高中体育班,共招生30人,进一步解决了体育特长生升学问题。 5.五级训练网——文登体校承接威海市队训练项目。五级训练网,以第一二级为基础,带动训练开展;以第三级为主体,承担集中训练、向上级输送的主体任务;以第四级为保障,有效对第三级主体进行分流;以第五级为示范,对各级训练网络进行引领。根据城乡学校特点,分步实施,城区先行,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联动,同频共振。 二、优化平台,重构竞赛体系 针对教体合并前赛事较多、要求不一,导致基层学校负担过重、比赛效能差等问题,一是因校制宜,分类施策。对体校传统优势项目,在中小学建训练基地组建二队,比如实验中学组建女子3人篮球队,梯次培养,优势更优。二是按项目发展需求,按周边资源原则统筹优化各种比赛。把体育竞赛构建为班级联赛、校际间约赛、区级联赛(区运会)、市级联赛和锦标赛(市运会)五个层次竞赛体系,提高普通中小学训练和比赛水平。目前三里河中学、七里汤中学、环山小学足球项目已在各类赛事初出茅庐。 三、优化师资配备,促进合作共赢 一是引进优秀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在师资配备上实行一事一议,并统一招录和调配12名优秀文化课教师到体校任教,充分保证体校师资力量。二是派驻教练进校园。为扩大体育人才的选才面并提高学校特色运动水平,在城区中小学建立篮球、手球、橄榄球、重竞技等12处训练基地。选派12名体校专业教练员“下沉”到中小学校,通过派驻教练员进校园,推动高水平体育专项训练进入普通中小学,让更多孩子走上多元化成才之路。 四、以点带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通过体校派驻教练员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特色运动队组建、训练指导工作,在幼儿园推行“1+1”模式,即趣味田径加一个特色项目。小学推行“2+1”模式,即田径、特色两个项目,加一个自选项目,在城区五处初中推行“2+X”模式,即每校必须开设田径和一个指定特色体育项目,再根据各自区位资源优势自选一个或多个其他项目,有效提升全区中小学身体健康水平。 全区学校共同参与的大体校模式,有力带动了普通中小学运动队建设和学校体育水平的整体提高。2020年11月5日—6日山东省体育局、教育厅在文登召开县级体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现场会,文登区体校办学模式改革工作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和山东省体育局、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认可,认为“文登经验”很有代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学习借鉴和复制推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