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机关:威海市文登区卫生健康局
  • 文件所属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卫生健康局
  • 文件发文字号:威文卫发〔2022〕70号
  • 公文种类:其他
  • 主题分类:卫生_体育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文件成文日期:2022-12-31
  • 文件公开发布日期:2022-12-31
  • 文件开始实施的时间: 2022-12-31
  • 文件状态:
  • 文件废止时间:
  • 文件失效时间:

威海市文登区卫生与健康“十四五”规划

威文卫发〔2022〕70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金山综合服务中心,区直各部门、单位: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全面推进健康文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威海市卫生与健康“十四五”规划》《威海市文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结合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威海市文登区卫生健康局

2022年12月31日

一、发展背景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召开全区卫生与健康大会、全区中医药大会,扎实推进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共推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大发展、取得大突破,“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健康文登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

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前列。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0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4‰、3.26‰,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6%。部分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坚持“三医联动”改革,积极申报山东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全区公立医院均实行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政策,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创新突破。实施非公立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规范提升工程,开展非公立口腔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聚集性疫情处置率达到100%。先后派出5人驰援湖北,并支援青岛核酸检测约5万人份。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编22名,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完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使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系统覆盖率及扫码接种率均居全省前列,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整体疫情保持平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率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018年又通过复审验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区共设置14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省级重点专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精品特色专科3个,省级中西医结合骨科专病专科医院1处。“十三五”期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位列市内前列。全区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达到2.89人、3.62人、7.07张,县域就诊率达到98%以上。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建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提高至74元。全面实施2.0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基础服务包额外补贴40元/人/年,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稳定在60%以上。完善基层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每千服务人口乡村医生数达到1.5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

中医药发展实现创新突破。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在全国率先推行中药饮片集中配送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广“基层巡诊+中医药服务”模式;在全市率先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外聘中医名家坐诊带教机制;在全市率先启动“全民艾灸”工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国医堂建设全覆盖;所有二级及以上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传染病院设立中医科;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比例达35.73%。

健康文登建设全方位推进。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个,省级卫生乡镇5个,省级卫生村353个,已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已命名为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妇幼健康服务管理得到完善,孕产妇及儿童管理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区婚-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实现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城乡全覆盖。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创建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建设“两证齐全,同一法人”医养结合机构6处,创建3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

(二)形势分析。

1.卫生健康事业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服务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将成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要求加快转变卫生健康服务供需格局,服务社会发展新阶段。当前,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需求大幅增加,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健康问题等日益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倒逼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服务模式和保障政策的转型,加快卫生健康供给侧改革,强化居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与干预,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水平。

3.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对城市发展和社会治理造成巨大挑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阶段,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依然巨大。威海作为口岸城市,威海国际机场又在我辖区,人员国内外流动频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增加,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迫在眉睫。同时,慢性病已经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医改瓶颈尚未有效突破。医改尚未触及实质性、体制性问题,一些配套政策不健全,如由于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的掣肘,未能形成“三医联动”的医改工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能真正建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机制;公立医院改革中涉及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改支付方式配套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就医观念局限、基层服务能力较低、差别化的医保报销和价格政策配套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分级诊疗尚未取得明显成效。

5.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基层人才队伍专业水平不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技术骨干缺少,同时基层医院诊疗范围限制了人才专业技术的发展。基层待遇水平偏低,导致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受地域、待遇、环境等条件限制,基层招录难、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依靠科技与人才,提高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之间卫生健康事业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坚持改革联动,创新发展。系统推进“三医联动”集成改革,优化紧密型医共体运营,推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型,坚持中西医并重与协同,持续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医防融合,共建共享。全方位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三)发展思路。

1.坚持需求导向,创新服务模式。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为导向,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卫生发展方式从注重个人服务向注重家庭和社会服务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促进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沉和关口前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各方共同参与,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2.坚持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健全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政策,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健康公平。坚持促进城乡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城乡和区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中西医并重,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倾斜,持续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健康公平。

4.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切实落实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责任,强化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重点向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倾斜,促进区域内资源均衡发展。鼓励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产业,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四)发展目标。

建立完善的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医疗服务,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焦点问题,全力化解存在的突出矛盾,努力提升群众基本医疗服务满意度。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文登区“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

(注意:以上表格内指标数据包括威海市中心医院。)

三、重点任务

(一)深入实施健康文登行动,全方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1.加强健康教育和促进。推进实施健康文登十五项行动,将预防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项举措,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完善健康宣传教育机制,扎实推进健康教育“六进”活动,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促进职责,将健康科普工作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健康指导主动融入诊疗服务全过程。推动医疗机构由查体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着力提升全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1.5%。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大力推广传统体育健身项目,鼓励实行工间健身制度。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发展,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9%以上。

3.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网络,坚决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要求,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管控,加强新冠肺炎、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疟疾等传染病患者社区规范管理,强化重点人群高危行为干预和管理机制。加大肺结核早期发现和耐药肺结核筛查力度,做好患者治疗管理与关怀。落实食盐加碘和改水降氟等综合防治措施,保持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加强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推广成人预防接种服务,完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和管理机制。到2025年,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26/10万以下,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整体保持平稳,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在90%以上。

4.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为重点,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提升慢性病监测能力,健全区镇两级慢性病监测信息网络报告机制,完善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筛查、干预和管理机制,支撑居民健康自主管理。加强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实施“三减控三高”项目。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普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以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为重点,全面开展癌症风险评估与高危人群早诊早治。到2025年,高血压、糖尿病治疗控制率分别达到45%和36%,35岁及以上人群血脂检测率达到3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达到11%左右。

5.加强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打造医防协同、功能互补、区镇协同、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推动我区精神卫生建设,优质资源下沉到各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全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健全精神障碍综合防治管理制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管理,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诊疗、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规范管理水平。建立社区康复服务站,设立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等,对出院后及居家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康复管理。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以抑郁症、焦虑症等为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大力发展心理援助热线,提高人群对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自我识别能力。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处置心理援助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到2025年,全区精神科医师数提升至4.5名/10万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和服药率维持在90%以上。

6.维护环境安全与食品药品安全。以“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为抓手,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干预控制。以“合理膳食行动”为推动力,加强合理膳食监测干预,定期开展居民营养监测,做好重点人群营养和膳食指导。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预警体系,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药品使用环节的追溯管理,保障用药安全。

7.深化爱国卫生运动。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制度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防控紧密结合,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到2025年全区省级卫生村实现全覆盖,国家卫生乡镇比例达到50%以上。积极开展“控烟行动”,加强无烟环境建设,到2022年,全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企业、单位、学校、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二)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8.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各层级各领域各点位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动态调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实现联防联控,全面提高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对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

9.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医防融合、运转高效、响应及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调溯源、现场处置等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占比。到2025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业务用房和实验室检测能力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提高到0.93名。

10.强化监测预警机制与快速响应。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网络,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数据采集预警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实现实时健康监测、自动化预警。面向临床医师开展流行病学、传染病临床救治和风险警觉意识教育。

11.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公立医院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补齐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实验室能力建设短板,整体提升县级医疗收治能力。加强重症、呼吸、麻醉、感染等重点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

12.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信息、资源互相贯通的工作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评价等职能,督导医疗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将履行公共卫生职能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规定落实补助政策。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慢性病试点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和基层机构的协同联动,为慢病患者提供全过程、全周期健康管理。

13.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建立以区镇两级政府储备为主,以重点医疗物资生产企业产能储备为辅,以医疗卫生机构实物储备、社会捐助捐赠和家庭储备为补充,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积极培育应急物资产业骨干企业。健全医疗保险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医疗救助制度,全面提升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功能和医疗救助托底功能。

(三)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14.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实施新一轮“攀登计划”,强化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集中资源打造专科(学科)领域高峰。加强重症、肿瘤、心脑血管、呼吸、儿科等临床专科建设,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持续推进“六大中心”建设,提升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健全院前急救体系,科学规划设置院前急救站点,合理增加救护车数量,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序衔接。到2025年,城区内急救站点服务半径≤5公里,农村地区急救站点服务半径≤10公里,全区每3万人口配置一辆救护车,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平均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

15.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层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到2025年,建设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2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基本标准,达到省提升标准和国家推荐标准占比分别不低于70%、20%。新建的金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照社区医院建设。逐步建成以中心村卫生室为主体、一般村卫生室和村卫生室服务点为补充的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专联动、医防融合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丰富签约服务内涵,扩大签约覆盖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务实应用,村卫生室普遍配备重点人群智慧随访设备,实现公共卫生随访和体检数据自动采集、上传分析。支持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力发展符合群众需求的全科、口腔等特色科室。

16.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开展重点专业、重点技术、重点病种质控评价,促进临床合理诊疗、合理用药,降低风险死亡率和医疗事故发生率。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改善医疗服务,改进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精准开展预约诊疗、预约检查,全面推广多学科诊疗、日间手术、优质护理、精准用药等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完善必要安检设施。从严从实抓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推动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改进行业作风,优化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做好医患沟通交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区。

17.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推动中医药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健全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财政投入机制、医保支付机制、医疗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建设高水平服务体系、注重中西医融合发展、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搭建国家级中医骨伤循证能力建设平台、促进产业发展、弘扬齐鲁中医药文化、落实医保支持政策等方面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文登经验”。推进中医药系统集成改革,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建设提档升级,全面提升中药饮片质量;落实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完善“中医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中医日间病房特色服务+中医门诊统筹支付”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中医医疗保障服务体系。

18.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聚焦打造全省中医药发展高地,聚力在“五名工程”建设上不断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鼓励中医药科研创新,发挥文登整骨医院山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作用,促进成果转化;建设一处公立中西医结合医院,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参与中医药专科集群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区—镇”五级中医药专科专病建设网络;实施中医药人才内培外引,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深入挖掘传统名方,推广传统制剂,积极争取,拓宽中药院内制剂调剂使用范围;借助山东省特色药材、道地药材、“鲁十味”中药材影响力,助力张家产、泽头、泽库等镇建设中药材特色小镇;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建设“中医健康小镇”,力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诊疗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深入实施“中医中药进万家”活动、“方便看中医 放心用中药” 行动,通过建立优化便民服务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提供中药集中配送服务、实施“全民艾灸”工程、推动优势中医药资源下沉、加强中医药事管理及药材质量控制等,拓展延伸中医药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让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惠及千家万户。

19.推进中医药服务智慧化、标准化、亲民化。推进智慧中医院建设,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鼓励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完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提高电子病历标准化水平。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力度,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机制,加强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建设。鼓励打造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体验馆,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营造良好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氛围。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成立国际医疗部。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均达到4级以上。打造2处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3个以上省级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五)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20.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各类紧缺人才引进培养,推进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提质扩容,引进培养病原体鉴定、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疫情防控人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体制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与能力,逐步提高住院医师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着力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落实培训规范化管理,使全科医生的数量、质量基本满足健康威海建设需求。配齐配强基层卫生适宜人才,积极推动基层卫生人才公开招聘、岗位设置、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采取降低开考比例或设最低分数线,增强岗位吸引力。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基层机构人员收入逐步达到县级医院同职级人员水平。推动医共体内部人才上下流动,建立“业务院长”选派长效机制,选树基层名医,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设立基层首席公共卫生医师,为每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推行“县招镇管村用”,同等条件下镇卫生院可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落实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扩大乡村医生队伍,到2025年,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达到80%以上。完善医学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政策。

21.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完善“科卫协同”机制,实施一批重大卫生健康科技攻关项目,重点支持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加强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创新联盟平台建设,引导生物样本库规范化建设,实现临床科研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和促进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与医学领域深度交叉发展,推动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的提升。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22.完善老龄事业政策体系。加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着力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三大基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医养结合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提升。加强老年人权益维护,老年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制更加健全,老年人优待水平持续提高。持续推动相关领域的适老化改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

23.深入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完善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于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多渠道扩大老年人健康服务供给。到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0%。加强安宁疗护试点建设,推动安宁疗护机构开展规范化管理服务。

24.优化生育配套政策。贯彻落实国家生育政策,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监测与形势研判,深化生育服务管理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稳定完善基层队伍建设和组织网络。发展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到2025年,全区至少建立1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托育机构,力争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0个。

(七)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生命健康。

25.全力推进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优化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统筹婚前、孕前健康检查,规范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未成年人健康保障,到2025年,全区0-6岁儿童实现眼保健及视力检查全覆盖。做好城乡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到2025年,全区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85%以上。实施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消除行动。加强生殖健康,促进优生优育,为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

26.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建立教卫联动机制,推进学校卫生室和心理咨询室配置标准化。强化学校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普及健康知识。以近视、口腔、超重肥胖、龋齿等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为重点,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到2025年,实现全区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全覆盖,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

27.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严格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从源头遏制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加强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提升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量、执法能力和装备配备,提高执法能力。到2025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稳步提升,职业卫生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100%。

28.加强脱贫人口和残疾人健康服务。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保持过渡期内健康扶贫主要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健康扶贫成果。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健全因病易返贫致贫风险人群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机制,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残疾人健康管理服务,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开展全方位全周期的残疾服务工作。

(八)不断丰富业态模式,推动健康产业提质增效。

29.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体医融合,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以科学健身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机构。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统筹推进新医药与医疗器械、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康养旅游等健康产业集群建设。扶持发展“银发”经济,大力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加快开发康复辅助、智能看护、应急救援、旅游休闲等老年产品。推进“中医药+”多业态融合,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中医药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5家市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新增不低于1条中医药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中医药旅游企业接待游客数量年均增幅达到5%。

30.优化社会办医格局。加大社会办医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在老年病、康复护理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领域建设专科特色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特需医疗服务。支持政府办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共体建设,规范开展医疗协作。

31.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满足社会对健康保险服务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支持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开展健康服务,将老年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纳入服务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探索实施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九)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

32.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新基建。加强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卫生健康数据质量。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医院,加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互通共享。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各类安全应用建设,提高防护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到2025年,75%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达到四级以上。

33.全面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能力。持续配合推进威海市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完善线上健康咨询、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查询、药事服务、费用支付、商保理赔、随访服务等功能,重构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服务流程。推进电子健康码全面替代就诊卡,实现“码上就医”“一码通行”。推动远程诊疗开展,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绿色通道,不断提升基层信息化水平。

(十)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4.健全分级诊疗制度。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医共体内人员统筹使用、技术资源共享、业务分工协作、管理和服务同质同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强化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拓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与二、三级医院的接续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激励引导作用,合理设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引导医共体更加注重疾病预防、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发展灵活多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周期,落实签约居民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引导政策。

35.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章程为引领,促进公立医院完善运行和治理机制。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健全公立医院筹资和补偿机制,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服务价格、医保支付、编制管理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全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强化医疗服务全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形成符合医疗发展规律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体系。强化公立医院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深入推进“六化”医院建设,严格落实《九项准则》,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36.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探索建立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广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DRG)。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探索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

37.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整体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确保药品供应和质量安全。推动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强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地落实。强化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实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负责、协同应对机制。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促进科学合理用药。常态化、制度化实施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成为公立医疗机构医药采购的主导模式,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参与集中带量采购。

38.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加强法治化建设,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相关政策举措调整衔接。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三级四层”综合监督网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和互联网监管,形成高效协同的综合监管工作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提升卫生健康领域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全行业实施“信用+综合监管”,开展监督执法“蓝盾行动”,惩戒各类失信、违法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作用,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卫生健康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的长期稳定合作协商机制,营造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强化投入保障。合理确定政府、社会、个人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政府投入占主导地位,鼓励社会多渠道投入,由政府单一投入向市场多元化投入转变,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减轻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完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助政策,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待遇,有效保障公立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规划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和参与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积极宣传卫生健康发展成果,加强健康促进教育和科学理念普及,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文化宣传阵地建设,营造“社会支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本规划是文登区总体规划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也是指导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决定卫生健康领域重大工程、制定卫生健康重大政策以及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本规划一经发布,任何单位、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涉及约束性的任务指标必须得到贯彻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因规划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规划目标已明显无法实现的,需经科学的论证评估后,通过法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二)规划的监测评价与调整。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及监督制度,定期发布预测和监测报告,并组织各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定期组织力量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周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程序进行修订、调整,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文字解读
图文解读
文件PDF版与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