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机关: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件所属单位: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文件发文字号:威文政办字〔2022〕20号
  • 公文种类:通知
  • 主题分类:市场监管_安全生产监管
  • 文件类型:其他文件
  • 文件成文日期:2022-07-10
  • 文件公开发布日期:2022-07-10
  • 文件开始实施的时间: 2022-07-10
  • 文件状态:
  • 文件废止时间:
  • 文件失效时间:

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威海市文登区“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的通知

威文政办字〔2022〕20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金山综合服务中心,区直有关部门、单位,驻文有关单位:

《威海市文登区“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0日


威海市文登区“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工作,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深化同城发展提供一流、优质的市场环境,根据《山东省“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山东省“十四五”药品安全规划》《山东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威海市“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威海市文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筑牢四大安全底线,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水平和市场监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法监管。牢固树立依法监管理念,把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作为履职准则,严格依据法定程序、权限、职责执法监管,充分发挥法治建设在市场监管中的引领保障作用。

2.坚持信用监管。将信用监管作为贯穿市场监管各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健全完善以信用为基础、以风险为靶向的差异化监管体系,推行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提升市场监管精准化水平。

3.坚持智慧监管。加强科技引领和信息化支撑作用,建立科学高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市场监管智能化水平,实现基层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的双重提升。

4.坚持社会共治。健全完善企业、行业协会、公众、媒体参与市场监管领域治理机制,拓展社会监督渠道,推动形成社会各方共同治理的监管格局。

5.坚持系统观念。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监管与服务,推进综合协同监管,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健全完善“一事双查”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市场监管合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立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相匹配,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目标是:

1.市场安全防线更加严密牢固。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扎实推进“双安双创”、“食品安全先进区”年度检查和复审迎审工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与全区产业发展和监管需求相适应、统一权威的药品安全现代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特种设备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有效落实,双重预防体系规范运行,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信息化监管新模式全面形成。

2.市场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便捷。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生产许可、证明事项等领域的承诺制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市场主体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目录。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企业开办和注销更加便利,建立市场主体准入退出良性循环机制。

3.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审查精准性和约束力。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4.市场消费环境更加安全放心。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机制更加健全,投诉举报渠道更加畅通,案件办理质量持续提升。消费环境共治体系更加完善,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广泛铺开并高质高效运行,共治社区、街区覆盖面不断扩大,“双亮标”放心消费承诺机制更加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行更加顺畅。

5.质量强区战略持续巩固提升。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激励政策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经验宣传推广长效机制有效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有效落实。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进一步深化。计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计量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

6.知识产权战略取得突破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进一步优化,保护手段更加有力,维权援助保护体系更加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进一步提升,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有效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力争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县。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快推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知识产权融资产品开发,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件数和额度保持稳步增长。全面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知识产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鼓励支持服务机构入驻发展,完善健全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7.现代化市场监管格局基本建立。信用监管更加有效,信用风险差异化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覆盖,重点领域差异化监管机制更加健全,智慧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企业、社会、行业、媒体、专业机构发挥作用机制更加完善。

“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重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目标数

属性

1

千人食品检验量(批次/千人)

5.5

约束性

2

食品抽检合格率(%)

98.5

预期性

3

不合格食品处置率(%)

100

预期性

4

主要食品品种食品安全追溯覆盖率(%)

100

预期性

5

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

100

约束性

6

药品零售企业和使用单位纳入网格化监管覆盖率(%)

100

约束性

7

“两品一械”抽检不合格处置率(%)

100

约束性

8

涉药投诉举报违法线索和药品安全违法行为调查处置(%)

100

约束性

9

“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覆盖率(%)

100

约束性

10

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

0.03

约束性

11

工业产品监督抽查不合格处置率(%)

100

预期性

12

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

95

预期性

13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4

预期性

14

一般事项“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比例(%)

8

约束性

15

消费投诉按期办结率(%)

100

预期性

16

举报按期核查率(%)

100

预期性

17

12345投诉举报处置率(%)

100

约束性

18

新增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数量(家)

30

预期性

19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预期性

20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亿元)

7

预期性

21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分)

85

预期性

22

有效注册商标量(万件)

8

预期性

23

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分)

85

预期性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安全治理,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

1.加强食品安全治理

(1)强化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和工作协调。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部门协调联动制度,完善区食药安办工作规则和专题会议、季度会商制度,建立区食药安委成员单位食品安全统计信息通报共享机制,积极发挥区食药安办5个专项协作小组职能作用,及时研究解决专项问题。持续巩固深化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基层网格化监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到2025年,全区食品安全网格化达到100%。按照科学合理、问题导向、风险防控的总体思路,做好食品安全抽检工作,严格落实核查处置要求,食品抽检量不低于每千人每年5.5批次。加强网络食品抽检力度,保障网络食品安全。

(2)强化食品生产环节安全监管。到2025年底,食品抽检合格率整体达到98%,其中水产品、肉制品、白酒、桶装水、乳制品、糕点产品等重点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5%,肉制品、乳制品生产企业认证比例分别达到80%和100%。强化保健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一企一档”监管信息档案,到2025年底,建成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追溯体系,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实行首席质量安全管理员制度,食品标签标识标注合格率达到98%。

(3)强化食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压实商超主体责任。持续落实“五项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提升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每年组织对食品销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监督抽查考核,“十四五”期间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考核全覆盖。将食品销售供货商、批发商列入高风险等级监管对象,对全区供货商、批发商实行定向抽查,指导建立并执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4)强化餐饮服务环节安全监管。开展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餐饮服务风险等级管理。持续推进“明厨亮灶”创建工作,全区大中型餐饮单位“明厨亮灶”率达到80%,鼓励实施色标管理。规范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代理机构备案,开展食品安全“净网”行动,继续推广“食安封签”,督促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落实学校食堂“四查”制度。加强对医院食堂、养老机构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社区食堂和农村老年幸福餐桌等集体用餐单位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监管。落实“小餐饮标准”要求,加强无证无照餐饮综合治理。

(5)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在食品执法办案中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依法从重从快处罚。严格生产经营“三无食品”以及“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处罚。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曝光力度。

(6)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面舆论导向。依法主动公开抽检、核查处置、消费警示等各类监管信息,扩大信息公开范围,接受公众监督。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置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积极培育食品行业高端品牌,推动和指导企业参与“食安山东”品牌建设推介。健全“你点我检”等群众、媒体参与监督机制,落实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

(7)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修订《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强化应急演练,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调查。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事故2小时报告及舆情事件24小时反馈制度,严格执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报送时限要求。

2.加强药品安全治理

(1)完善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整合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监督检查、质量抽检、投诉举报及舆情监测等安全风险信息,强化风险研判,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涉药投诉举报违法线索和药品安全违法行为调查处置率持续保持100%。加强对药品监管人员培训和实训,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建立药品信用评价机制,逐步推进落实药品安全信用分级分类管理。

(2)加强药品经营使用环节监管。依法完成药品经营企业现场核查工作,严格界定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加大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的检查频次,确保特殊药品经营企业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建立药品零售企业监管台账,深入推进零售药店网格化监管,严查非法渠道购进药品、不凭处方销售处方药、执业药师“挂证”等违法行为。实施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网格化监管,明确监管机构和责任人,监督医疗机构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药品保管制度,严查非法渠道购进药品、购销假劣药品、违法配制制剂等违法行为。加强疫苗监管,强化疫苗配送和追溯管理,对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储存、运输以及预防接种的疫苗质量每年实施全覆盖检查。建立随机抽样机制,实现药品经营使用各环节、全品种随机抽检,确保不合格药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

(3)加强医疗器械监管。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加大对重点监管医疗器械、疫情防控医疗器械和家用医疗器械等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对抽检不合格、不良事件严重、被投诉举报等企业依法采取约谈、飞行检查、停产整改等措施。强化抽检监测,加大高风险产品和使用量大面广、问题易发多发产品抽检力度。

(4)加强化妆品监管。大力推进化妆品监管能力和监管制度建设。强化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管理,依法落实其对化妆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跟踪研究化妆品市场形势,促进落实各类经营者义务,严格实施经营环节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惩处经营违法行为。

(5)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价能力。配合威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定期对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质量评估,对风险信号进行研判;配合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置工作。建立与卫生健康等部门的长效沟通机制,着力防控安全风险,强化“两品一械”技术支撑。

3.加强特种设备安全治理

(1)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化。健全安全管理流程,动态管理权责清单,全面建成覆盖特种设备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的安全监管标准化体系。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确保安全运行。严格依法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严格落实定期检验要求,建立超期未检隐患排查消除机制和考核机制,督促企业和检验机构做好定期检验工作,实现应检必检、应检尽检、报检必检。

(2)构建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安特融合、标杆引领、执法推动”工作思路,把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体系与现行监管制度、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有机结合,完善标准制度,固化建设成果,全面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评估、执法检查,把双重预防体系内容纳入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全区设置安全管理机构的5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3)加强电梯质量安全源头治理和社会共治。持续推进电梯责任保险和电梯“保险+服务”新模式应用,全区电梯责任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充分发挥保险风险分担和第三方管理作用,建立电梯安全社会共治机制。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乘梯的安全感、满意度。

(4)强化技术检查和风险研判。充分发挥技术专家作用,组织开展技术检查,实行风险隐患闭环管理。组织专家开展精准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特种设备安全难题,鼓励吸纳技术专家做好本区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组织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及时妥善处理特种设备突发事件。严格落实统计季(年)报、安全状况公布制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研究和风险研判,有效防控系统性安全风险。开展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骨干培训,每年培训40学时以上。

4.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治理

(1)加强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对质量安全风险高和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开展专项整治,强化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强化工业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后续监管,督促企业持续保持生产许可条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国计民生等重点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重点工业产品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95%,不合格产品处置率达到100%。强化运用“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数据化、智慧化、精准化和动态化。

(2)加强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监管。根据流通领域重点工业产品监管目录,实行产品质量分类分级监管。加强对农资、食品相关产品、轻工产品、建筑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儿童用品等产品质量监管,加大抽检力度,严厉查处销售“三无”产品和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落实经营者法定义务,推行“一制度六要件”制度,确保销售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加强产品质量源头管控,加大对批发市场和批发商的监管力度,建立并动态更新批发企业监管台账,加大质量监督检查频次和抽检力度,及时发现产品内在质量问题。依法依规开展成品油、燃料油、车用尿素等涉及环保产品质量抽检,每年对加油站成品油质量进行全覆盖抽检。

(二)加强服务指导,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1.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完善告知承诺和容缺办理机制,为投资创业创造宽容、审慎、公平的准入环境。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强化执行登记注册标准,推动落实“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市场主体登记业务;落实市场监管总局市场主体退出改革部署,提升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度,降低退出成本。对外商投资严格执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培育和扩大国际合作新优势。推进“一业一证”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化服务。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落实各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名录(山东)的作用,宣传小微企业名录功能,支持小微企业利用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申请创业补贴、办理减免不动产登记费等。推动金融单位开展融资助企行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型,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集成信用监管、质量品牌、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知识产权等服务职能,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3.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升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使用成果,新增地理标志授权使用企业50家,依托建成的地理标志展馆开展地标产品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加快推进西洋参药食同源试点,批次推进试点企业申报。联系专业机构对拟试点企业检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联合卫健部门开展风险监测和配套监管。申报文登西洋参国家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进一步健全地理标志保护标准体系。到2025年,西洋参精深加工企业自主注册商标达到80件,国际商标注册实现新的突破,西洋参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覆盖率达到70%。全面实施花饽饽产业提升工程,探索开展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创建集创意、加工、体验、博展、旅游、购物于一体的花饽饽产业园,打造花饽饽特色小镇。申报“文登花饽饽”地理标志商标,依托花饽饽品牌指导站,加强对花饽饽企业商标品牌注册、运用、管理、保护与推广的指导和服务,增强商标注册意识和运用能力。

4.推进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配合地方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推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在全区“小个专”领域开展党建示范引领行动,开展“专业市场示范党组织”“党员示范商户”示范创建活动。

(三)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促进公平竞争

1.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深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平竞争审查率达到100%。建立公平竞争后评估制度,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效应分析,对政策制定机关开展的公平竞争审查成效进行跟踪评估。聚焦民生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扎实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查处市场混淆、虚假宣传、实施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2.强化价格监管。加大涉企收费整治力度,规范区政府部门单位、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审批中介机构乱收费行为,加强涉企重点领域价格治理,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充分显现,防止出现冲抵效应。加强水电气、教育、医疗、电商、物业、停车等民生重点领域和特殊时期价格行为监管,加强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管,重点加大对猪肉、粮油、蛋菜等重点民生商品价格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违法行为。

3.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网能力建设,推动网络交易平台落实法定责任、电商经营者履行法定义务。建立健全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推动网络身份认证、网店实名制,夯实网络监管基础。完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电子商务经营者个人信用档案,对违法违规者依法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4.加强合同行政监管。强化合同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促进消费领域合同公平公正,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和推广合同示范文本,提高经营者履约守法意识,促进形成诚实守信的市场氛围。

5.加强广告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现代化广告监管体系,以导向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协同监管为重点,积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方式,不断提升广告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突出医疗、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加大广告整治规范力度。综合运用行政处罚、联合惩戒、公开曝光等手段,始终保持对虚假违法广告的严打重罚高压态势。

6.深入推进规范直销和打击传销工作。以“无传销”村(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出租房屋和外来人口管理为重点,依托全区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组织架构和网络监控平台,构筑全覆盖防控网络,提升传销监测分析研判能力,及时稳妥处置涉传销案件线索。推进打击传销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加大传销活动参与者处置力度。完善健全传销活动应急预案制度,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加强对直销企业经销商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7.建立“僵尸企业”强制退出工作机制。落实“宽进严管”工作要求,督促企业履行法定义务,加快建立“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标准和机制,实行长期未经营企业“出清”常态化推进,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四)加强消费治理,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

1.加强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加大日用消费品和服务质量监管力度,查处经销“三无”产品和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打击虚假信息、价格欺诈和利用合同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行为,加强公用事业领域消费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明确消费维权责任链条,健全消费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全链条可追溯体系。落实企业“三包”和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2.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实行投诉举报“一口受理、依责办理、反馈闭环”工作机制,严格办理程序和时限要求,实现投诉举报24小时回应,力争投诉按期办结率和举报按期核查率均达到100%。提升12315平台大数据分析研判能力,有效服务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发展在线解决纠纷(ODR)企业,提高ODR单位运行质量。建立健全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逐步扩大消费投诉公示覆盖面。建立健全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衔接。

3.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创建,引导示范单位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供优质服务、推行线下实体店无理由退货等方面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建设,实现投诉受理、纠纷调解、争议处置和消费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定期组织开展消费维权服务站考核,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确保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消费一线。推行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以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较高区域知名度、消费相对集中的商场、超市、专柜、品牌商、建材家居店等实体店为重点,引导市场主体承诺并落实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组织开展放心消费承诺亮诺践诺活动,实现放心消费创建“五个延伸”,不断扩大创建活动覆盖面。

(五)实施质量强区战略,进一步提升质量水平

1.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落实品牌奖励政策,积极参与省优质产品基地建设和制造业、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育成一批技术指标领先、产品质量卓越、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建设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推动制定高水平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十四五”期间,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10项。开展标准“领跑者”行动,支持有关企业建设标准化示范推广平台、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推动“泰山品质”高端认证工作,实施“三同”工程,提升内销产品品质。强化检验检测机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和违规认证行为,净化检验检测市场。

2.加强计量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民生计量、能源计量、安全计量等领域长效监管机制。到2025年,强检计量器具受检率达到96%,全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6%。推动企业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计量实验室,配备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合理配置计量检测仪器和设备,实现生产过程有效监控。依法查处制造、销售、使用带有作弊功能的计量器具,加强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强制检定的监管。开展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活动,开展贸易结算用衡器、医疗计量器具等专项整治。培养壮大注册计量师队伍,持续提升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1.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围绕“四新”产业,加快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密集型企业,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专利导航工程,到2025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规范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代理行为,引导创新主体完善专利检索、专利布局及导航工作。

2.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加强电商平台、展会、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建设,建立重点关注市场名录。深入推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市场治理。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执法队伍培训,提高侵权假冒识别专业能力。

3.增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优化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加强知识产权运营人才培训。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项目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鼓励银行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纾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质物处置机制,推动开展专利保险等工作。

(七)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

1.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作为市场监管的基本手段和方式,除特殊行业、重点领域外,所有行政检查原则上实行双随机抽查,深入推进跨部门联合抽查,探索重点领域双随机抽查。推动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抽查结合,科学运用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双随机抽查范围、对象和频次,提高高风险等级企业抽查比例,降低低风险等级企业抽查比例,合理分配监管资源。

2.全面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强化部门涉企信息共享,推动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山东),实现市场监管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生产许可、产品认证、行政处罚、消费者投诉举报等信息“应归尽归”。完善信用约束惩戒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明确认定依据、标准、程序、异议申诉和退出机制;强化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对失信主体在行业准入、项目审批、获得信贷、发票领用、出口退税、出入境、高消费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

(八)强化监管支撑保障,进一步夯实治理根基

1.强化过硬监管队伍支撑。按照“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不断增强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识,加强市场监管人员专业化培训,提升专业能力,锤炼专业作风,培育职业精神,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市场监管队伍。开展以考促学、法律培训、技能竞赛等专业化培训,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市场监管“铁军”。完善市场监管基层队伍教育培训制度,依托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地系统培训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办案技能。加强基层规范化建设,完善市场监管所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推动执法力量、设施装备和经费投入等向基层一线倾斜。

2.强化依法治理能力支撑。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健全权责清单制度,实现“履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三统一”和定期清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有效减少执法风险。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加强干部学法用法,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讲法,健全以案释法工作。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进一步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作用。监督落实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机制”,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作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切实抓实抓好。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推进规划明确的重要任务和改革部署,全面实现规划目标。

(二)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大局观念,按照职责分工,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年度工作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运用创新性思维、改革性举措推进规划的实施。相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要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发挥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针对规划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促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强化督查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推动规划有效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 ,总结规划实施进展,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在规划实施中期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市场监管综合督查范畴,建立规划实施长效机制。





文字解读
图文解读
文件PDF版与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