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研古学今·回溯历史 ——馆藏文物精品展
发布日期:2022-07-26 14:1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

2022年7月26日起,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将在博展中心一楼临时展厅举办研古学今·回溯历史 ——馆藏文物精品展。



前言


文物不仅仅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们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为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文博工作要求,打造文登青少年暑期研学基地,区博物馆将馆藏文物合理用起来,让沉睡于库房的文物活起来,使文物更好地发挥塑形铸魂作用,特此举办馆藏文物精品展。

本次展览以区博物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以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为导向,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展出博物馆馆藏的文物精品二百余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中华民国时期,展品包括石器、陶器、釉陶器、三彩器、瓷器、古籍、拓片、钱币等类别,旨在向观众普及展示古代文登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历年来文登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馆藏文物精品展,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努力为社会大众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

展览内容

展柜一

图片

本展柜通过新石器时代文登地区出土的文物藏品,来展示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图片

石斧、石锛是新石器时代砍砸工具;石箭镞、石矛是当时人们的狩猎工具和武器,需要配合木柄使用。

图片

图片

双孔石刀,一种原始农业的收割工具,使用时将穿于双孔的皮条或是细绳套在中指和无名指上,弧背靠握在四指处,使刃朝向拇指和手腕处,拇指将禾穗拢在刀刃和拇指之间,用力一握就能迅速地把禾穗掐断。

图片

陶鬶最早见于1928 年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遗址,它有着长长的流口、把手和肥大的足部。陶鬶最早出现于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是山东地区独有的器型,后来发展到龙山文化时期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

鬶是一种炊具,底下的三个袋状足可以直接用火加热,空心的袋状足增加的受热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体现了古人的“黑科技”。

陶鬶的造型与鸟的造型很像,体现了鸟崇拜。海岱地区生活的东夷部族主要以各种鸟的崇拜为最多、最盛,故在《尚书·禹贡》《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地理志》等文献中,“东夷”又被称为“鸟夷”。

图片

陶纺轮是人类最早的纺织用具,纺轮一般不单独使用,需要和纺杆配合使用,使用时,将纺杆插入纺轮中孔,要纺的纱线原料一端系在纺杆上。搓捻纺杆,纱线就源源不断的纺出,并缠于纺杆上。

纺轮是纺车发明以前人类最重要的纺纱工具,纺轮的使用让人们可以连续获得大量较高质量的纱线,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图片

陶支座到三足器,反映当时人类炊具的演变。一般认为,古人起初是利用石块支垫盛食器进行炊烧,这可能就是最初的天然支座。后来为获取更好的热效应,在某些史前文化中,出现了在居住遗址内挖坑后垫入石块炊烧的痕迹。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加工支座,使支座更好更稳定地支撑炊具。于是便出现了人为修整过的石支座,直至出现后来的陶支座。

图片

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个镂空陶支座,这四个两两相对的镂孔推测可以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用木棍等物插入镂孔,方便移动陶支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了克服支座的缺点,古人改用灶或者直接在制作圜底器时安装支脚即器足,从而最终产生了三足器。

图片

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一般都是夹砂陶,即在陶土里添加一定的羼料。羼料的主要作用就是减慢热传导速度,防止在加热过程中鼎壁因局部升温过快、受热不均匀而开裂。今天依然在使用的砂锅,也是同样的道理。新石器时代的羼料以砂砾为主,不同阶段和地区还杂以稻壳、蚌屑等。

鼎身的形状不一样,烧煮的对象可能也有所区别。新石器时代的陶鼎鼎身有釜形、罐形和盆形等形状,类比现在大概就圆底锅、汤锅和平底锅的不同了。考古学家曾经在大口浅腹的盆形鼎的内壁中检测出了较多动物脂肪酸,推测其可能用来烹煮肉食。

展柜二

图片

这个展柜展示的是旸里店墓群出土的文物藏品。

旸里店墓群位于界石镇旸里店村北约350米的旸谷山山顶,清雍正《文登县志》记载此处为“羲仲宾日”之地。早年曾在山顶发现新石器时代石斧1件,自2012年11月16日始,对其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此次共发掘墓葬15座,其中14座位于旸谷山顶部,1座位于旸谷山东北石崮山西南半腰。墓葬形制俱为土坑竖穴,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只有1座为南北向。石棺四壁、上下由多块规格相近的石板扣合而成.

此次发掘出土陶、石两类文物40件,其中陶器35件,石器5件。陶器均为素面,组合为壶和罐,另有少量器盖、鼎、豆和纺轮。壶为泥质黑陶,其余均为夹砂红褐陶,红陶比例大于黑陶。石器全为石凿,均为磨制。

北京大学李水城教授、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两位国内权威专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情况,判断其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距今5000——4400年)石棺墓群,与之前发现的乳山南黄庄西周中晚期石棺墓相比,将胶东的石棺葬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其特殊葬俗在胶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实物资料的空白,可通过与辽东半岛的类似发现进行比较,研究区域的文化交流。

旸谷山上发现的14座墓葬,排列有序,墓主人可能出自同一氏族。随葬品3—5件,都是基本的生产生活用品,可见其时社会分化并不明显,反映了胶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山地聚落的基本社会形态。

展柜三

图片

本展柜展示的是战国至汉代的文物。

图片

戈是先秦时期最主要的长柄格斗兵器,戈的产生受到石器时代的石镰、陶镰、骨镰的启发,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戈”作横刃垂直于长柄上部的象形,现代汉字中“武”“战”等字均从戈,即源于此。铜戈由一定比例的铜与锡混合制成,装有长柄,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特有的一种长柄兵器。铜戈主要用于勾、啄、推、掠,在近身战与车战中有着很大的杀伤力。一把完整的戈,由戈头、柲、冒和鐏四部分组成。戈头是戈的主体部分,主要由援、内、阑、胡四部分组成。

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一开始剑身较短,形状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此时的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西汉中期,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铜制兵器,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里展示的是文登石羊汉墓群出土的一组汉代酒器。

铜壶又可称为铜锺,是汉代的贮酒器。根据孙机先生在《汉代物质资料图说》中考证,汉代所说的壶和锺是同型异名之器。锺又代表一定容量,在汉代的现实生活中,锺和石大约可以等量齐观。

图片

1955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工作人员对石羊汉墓群中小泽头村的两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大量漆器、陶器等文物,其中,墓中出土12个陶瓮(原报告称壶),全部有彩书,其中上书“白酒器”者2个,“醪”者1个,醪,释意为浊酒。1955年文登石羊墓群出土的这件"白酒器”,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图片

图片

汉代酌酒用勺。1996年在宋村镇大寨村出土的铜壶和铜勺属于汉代酒器。

图片

耳杯,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又名羽觞,是汉代最主要的饮酒器。

图片

镇在我国古代是人们放置在坐席、博枰、书案等四隅以起压、镇作用的生活实用器。镇,《广雅·释诂》解释为:“镇, 重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镇, 博压也。”《诗经·邶风·柏舟》有云:“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从此可见古代草席易卷的特性。古人席地而坐, 使用竹条、芦苇、蒲草和藤子编织的坐席不仅容易卷边, 起身时坐席还会移动。为防起身落座时席角卷折, 故在坐席四角放置席镇以起镇压、稳固作用。

谷纹玉璧、三角鱼纹饰、玛瑙环是1996年宋村镇大寨村出土的一组汉代玉器。

图片

玉器,玉石质。圆形,黄白色玉,中间有圆孔,玉身上有两个缺口,谷纹。谷纹若“粟纹”,由排列有序的圆形颗粒拖曳小尾呈旋涡状组成。直径4厘米,内孔径1.6厘米,厚0.5厘米。玉璧在汉时作为祭祀用玉使用,同时也为亡人辟除邪厉、祈求冥福之用。

图片

玉器,玉石质。大体呈三角形,玉上面阳刻出鱼纹,三角形一端为鱼头,另一端为鱼尾,造型小巧逼真且做工精美。长8.1厘米、宽2.6厘米、厚0.4厘米。

图片

玉器,玛瑙质。环形,白色,玉色晶莹剔透,造型小巧,环一侧有一缺口。直径6厘米,厚0.7厘米。

图片

这里展示的是汉代的模型,陶井、陶仓、陶房等。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丧葬礼俗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厚葬之风流行。“事死如事生”,用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房屋、粮仓、水井等模型作为明器陪葬在汉代十分盛行。陶模型明器的随葬品出现于西汉末期,到东汉时期则更加盛行,这些模型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图片

这里展示的是1974年石羊墓群出土的釉陶舟。此次展览通过对陶器、汉代釉陶器、三彩器、瓷器的介绍,向观众普及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过程。

釉陶器

汉代釉陶属低温铅釉系统。它以普通黏土为原料,以铅的氧化物为基本助熔剂,以铁或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在700~900℃的低温下烧成,器表呈现出红褐、绿、黄等色。釉陶器的产生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技法,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汉代釉陶既秉承了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施釉或装饰工艺,又影响了唐宋乃至明清的三彩或低温颜色釉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展柜四

图片

此展柜主要展示的是宋金元时期的陶瓷器。

三彩器的历史悠久,它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唐朝,故称之为“唐三彩”,而后有宋三彩、辽三彩,至明清更是创烧出多种三彩器,诸如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等,不同时期的三彩器极尽展示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釉陶器, 以汉代低温铅釉陶器为技术基础,它的工艺为先对坯体进行素烧(1000℃), 然后挂釉再经低温二次烧制而成(900℃)。胎料为白色粘土, 用含铁、铜、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三彩器的釉色有黄、褐、绿、蓝、白、黑等,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 此外, 因“三”在古语中意为多, 所以习惯称之为“三彩器”。但实际上, 三彩器的颜色丰富多彩, 种类也很多, 有二彩、四彩甚至多彩。

图片

此为区博物馆馆藏的宋花卉纹三彩枕,圆角八边形,由枕面、枕底及枕墙粘合成型。枕面微微内凹,两端微翘。枕面刻划出盛开的花朵及卷曲的枝叶,施黄、绿、褐三色釉,花朵外有八边形边框。枕墙施褐釉。枕底面未施釉,微平。长16.3厘米,最大宽10.9厘米,高5厘米。

瓷器的出现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士、石英石、莫来石等瓷土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器物。瓷器的成形要必须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00℃-1400℃)烧制。最早的瓷器出现于东汉时期。东汉时期的青瓷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瓷器。

图片

区博物馆馆藏文物宋“天下太平”褐釉碗,碗内有天下太平四个字

图片

八里张家墓群的发掘

八里张家墓群位于威海市文登区环山办八里张家村北,2009年10月,为配合市环山路街道办事处八里张家村新农村改造项目施工,文登文物管理部门协同威海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对移民安置范围内的元代墓群进行了全面的勘探,随即对其展开发掘。共发现元明墓葬62座,出土器物有瓷器、陶器、钱币、石器和精美石刻等,墓葬形制具有典型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图片

这里展示的是八里张家墓群的部分出土文物

展柜五

图片

这里展示的是文登区五垒岛湾刘家石海域出水文物及清仿唐“飞泉”连珠式琴。

图片

2019年3月12日至4月29日,经省文物局批准,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威海地方文物部门共同组队开展了威海沿海近现代沉船陆地调查工作,并在文登区五垒岛湾刘家石海域采集清灵芝纹青花瓷碗31件(残)。

图片

这把古琴是文登博物馆在20世纪80年代征集的,为清代仿制的唐“飞泉”连珠琴。

“飞泉”琴,唐,现藏中国故宫博物院,通长121.6厘米,隐间111.8厘米,额宽18.5厘米,肩宽20.1厘米,尾宽14.4厘米,厚5.5厘米。连珠式,晚唐制作,,据云“连珠式”系隋逸士李疑所创作。杉木斫,髹栗壳色漆,有大块朱漆修补,纯鹿角灰胎,蛇腹间冰纹断。蚌徽,紫檀岳尾,白玉轸润若凝脂,青玉足。面板弧度较“九霄环佩”琴、“大圣遗音”琴为小,因而项腰内收处厚度已不大,故此琴只将底部两处的楞角做圆,面上略具圆意,应系晚唐雷氏琴。琴背铭刻,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琴名,篆书“贞观二年”双边方印。龙池下方篆文书“玉振”大方印,“金言学士卢讃”篆书双边长方印。池之两旁刻篆书琴铭:“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飞泉”琴名、“玉振”印及篆书琴铭俱贴金,断纹已通,为同时旧刻。“贞观二年”与“金言学士卢讃”二印较晚,卢讃系五代与北宋间人。

展柜六

图片

此展柜展示主要展示的是清代的瓷器,包括鼻烟壶、节盒、青花瓷以及浅绛彩瓷。

图片

图片

此外,还展示了一枚清代的文登县印,由满汉文组成。

图片

展柜七

图片

此展柜主要展示清末至1949年前后文登地区的房产证、地契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柜八

图片

此展柜展示的市区博物馆馆藏的石刻拓片。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

图片

司马长元石门,原位于昆嵛山下的威海市文登区界石镇崮头集村东南1公里的珠山前,为东汉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立,距界石镇驻地11公里,到文登城区直线距离15公里。1960年修建米山水库时,将二石搬到珠山上,1989年,又迁于文登市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昆嵛山区最早的石刻之一。

石门为两条长石,面南而立,分列东西,相距5米,高2.95米、宽0.46米、厚0.22米。其因大小相仿,形如宝剑,又被当地人称为双石剑。西面石字向东,上端字迹风化剥落,下为“司马长元石门";东面石字向西,刻”建初六年十月三日成“。采用汉隶书写,书法质朴。

图片

将军图刻石,石刻为2005年小观镇郐家石函墓考古发掘出土

图片

牵马图刻石,石刻为2005年小观镇郐家石函墓考古发掘出土

图片

凤鸟对弈图刻石,石刻为2005年小观镇郐家石函墓考古发掘出土

图片

摔跤图石刻拓片,石刻为2007年界石镇崮头集墓地考古发掘出土。

图片

祭祀图石刻拓片,石刻为2009年环山街道八里张家墓群考古发掘出土,该拓片反映了文登地区元明时期塔形墓的基本形态。

图片

猛虎图石刻拓片,石刻为2009年环山街道八里张家墓群考古发掘出土。

图片

“孟宗哭竹”石刻拓片,石刻为2009年环山街道八里张家墓群考古发掘出土。

“孟宗哭竹”为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的故事流行于元明时期。

孟宗哭竹讲的是孟宗年幼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间。母亲又多病,孟宗不知道该怎么办,跑到竹林里抱着竹子哭诉心中的痛苦。他的孝心感动了大地,大地赐予他一份神秘的礼物,这份礼物治好了他多病的母亲。

原文: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小平柜

此次展览小平柜中展览的主要是区博物馆馆藏的古籍善本及钱币。展览的古籍善本时代以清代的居多,文登作为进士之乡,文登博物馆收藏的古籍善本也多与科举考试相关。

明清科举考试的范围多在四书五经中出题。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儒家文化思想教育的基本教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又称《书经》)、《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经典的合称。

图片

《周礼精华》刻本

光绪十一年(1885)成文信藏版

图片

《诗经体注图考大全》刻本

光绪戊戌年(1898)烟台文胜堂藏版

图片

《龙光书经》刻本

世德堂发行

图片

《奎壁诗经》刻本

清光绪壬辰年(1892)成文信发行

图片

《新注四书白话解说》石印本

中华民国十年(1921)上海六艺书林印行版

图片

《增订广舆记》刻本

清康熙丁酉年(1717)聚锦堂发行

《增订广舆记》是在明代《广舆记》的基础上编纂起来的。清朝蔡方炳编,康熙二十五(1686)成书,全书地图皆列于卷首第一册。共18幅。称之为“广舆图”,第一幅乃广舆总图,其后为清初15省分图,依次是:直隶、江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湖广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陕西二、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这一版本的“广舆图”采用传统绘法绘成,既无“计里画方”,也无经纬度。图后各卷是各省图记,内容大略分建制沿革、形胜、山川、土产、祠庙、名宦、人物、烈女、仙释等15项。

图片

展出的钱币主要展示汉代至隋代的五铢钱、南唐的唐国钱币、宋代钱币(包括皇宋通宝、熙宁元宝、元祐通宝、皇宋通宝等)、清代钱币(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等)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纸币(包括一元、五元、十元面值)。

图片

五铢钱

图片

唐国通宝,分行书和篆书两种钱文

图片

展出的宋代钱币

图片

展出的清代钱币

图片

展出的中华民国纸币

图片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九月底,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