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教育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学校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校情不同,各校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办好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本校实际,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以人为本,办适合的教育。”这是三里河中学全体教职工对适合教育的深刻理解。 学校始终以实现师生更好发展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在追求师生更好发展过程中,三里河中学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不断丰富教育内涵,打造具有三里河中学特质的适合教育。学校按照“特色项目拓展-核心素养引领-特色体系设计-适合课程建构-适合课堂普及-适合管理保障-教育特色生成-教育品牌创建”的路径,切实推动“适合教育”在三里河中学落地开花。 一、解读适合教育 适合教育是以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办适合学生理想发展的教育”为核心,在“学在三里、志在千里”的追求中,共建适合师生发展的优质校园,达成“办适合教育,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目标。重点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以课程支持、德育渗透、课堂培育、研修探究、管理融合为途径,开设适合学生的课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旨在为今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三里河人看来,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和品位的体现。学校积极创设“1+χ”特色课程体系: “1”就是建立以科技创新课程为引领,将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我爱发明”作为主打项目,全校性实施;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发明、创意交流、科技博览”等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χ”就是涵盖人文素养课程、身心健康课程、实践拓展课程等适合学生成长的主题鲜明的课程体系,包含阅读、足球、田径、篮球、空竹、鲁绣、剪纸、泥塑、布艺、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研学旅行等共计六十多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实行走班队组制,每周三实行队组授课,为每个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适合成长发展的选择机会。 二、建构适合课堂框架 适合教育的根基在课堂,三里河中学重点创建以发展学生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适合课堂框架,建构“对话—分享式适合课堂”框架,其基本框架是“四疑四环”:“寻疑→释疑→质疑→解疑”四个解决问题必经阶段和“创设情境、明确目标→问题学习、交流发表→对话分享、点拨指导→分层训练、达标评价”四个落实环节。依托自主、合作、交流、评价四大学习方式,以“疑”为核心,以“导”为桥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共同聚焦创新素养的培养。在三里河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主动,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变得研讨更主动、发言更踊跃、思考更独立、合作更深入、智慧生成和问题解决更直接。这些都是“适合”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 三、构建适合家校共育 适合的教育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因此三里河中学积极构建适合家校共育。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将家庭教育资源纳入到学校适合教育发展体系中,与家长形成理念相合、方法相容、责任共担、沟通协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培训活动,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如何关注学生关键年龄节点的成长教育,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等,在切实为孩子减负的同时,也为孩子的长远发展铺好基石。 四、收获适合累累硕果 自2015年实施适合教育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健康示范学校、中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威海市健康学校、威海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威海市心理健康特色校、山东省体育道德风尚奖等荣誉称号。尤其是学校以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重点打造的有丰富地域文化传承特色的鲁绣、电烙画、剪纸、泥塑、面塑、布艺、衍纸、书画篆刻等非遗传统文化传承项目课程,成绩尤为突出,文登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新华社新媒体、央视13、教育部网站、《文登大众》《威海日报》等媒体均有学校的非遗文化活动的报道,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2021年11月,学校以“鲁绣、书法、武术”三个项目申报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顺利获得教育部的评审通过;12月,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先进做法在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观摩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获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面对三里河中学适合教育的全面开展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张文艺校长欣喜万分,他认为:“学校是学生思想得以成长、素质得以涵养、梦想得以启航的地方,只有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校园里的每个生命才会得到饱满的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