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文化瑰宝,传承文登非遗——我区两项非遗入选威海市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发布日期:2023-08-09 14: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

近日,文登区“春分习俗”和“蛇身疮特色疗法”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威海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到目前,文登区已有90项列入国家、省、市、区保护名录。其中,“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鲁绣”2项跻身国家级保护名录,“胶东花饽饽习俗”、“糖瓜制作技艺”、“草柳编”、“串黄河风俗”、“颐阳补酒制作技艺”、“孙氏整骨”、“文登海盐制作技艺”、“文登活报”等8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另有“文登学的传说”、“文登包子”、“北廒秧歌剧”等16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文登剪纸”、“蜢子虾酱的传说”等64项被公布为区级保护名录。

非遗项目简介

1.春分习俗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习俗,指春分节气时,文登地域的传统习俗,包括由来、祭日、竖鸡蛋、放风筝、犒劳耕牛等。

据传,四千年前,羲仲受尧帝派遣,来到文登界石镇旸里村旸谷山一带,经过大量的观察分析,根据昼夜相平、黄昏时鸟星见于南方的天象,确定了春分的时间,为四季的确定和二十四节气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尚书·尧典》记载:“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清《文登县志》记载:“旸谷在县西六十里,尧命羲仲宾日处。”证明羲仲就是在文登的旸谷之地测定春分,春分的由来与文登息息相关。

近几年发现:旸谷山15座石棺(祭祀坑)、5处古人穴居、1处玄鸟石刻、相关石器物件600余件,均系大汶口文化;旸谷山附近小天山有秦驰古道入口及步道、烽火台;旸谷山腹地有文昌帝君庙石窟寺遗址;旸谷山东山毛龙顶存汉代石碑(中空)一块;旸谷山谷地,有最早土地规范种植“棋盘田现象”……这些均为春分的由来提供了有力考古支撑。

周代起,即有春分祭日仪式。《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此俗历代相传。

“春分到、蛋儿俏。”春分竖蛋,也称春分立蛋,是指在每年春分这一天,民间各地都会玩竖蛋游戏。相传,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因为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

春分时节,人们纷纷开始踏青出行,户外活动中,放风筝是一个重要项目。风筝,又称“鸢”,风筝形状各异,春天放的多半为燕子风筝。

春分已至,春管、春耕、春种进入繁忙阶段,耕牛开始一年的劳作。旧时,农民春分时节有犒劳耕牛习俗,为耕牛铡细草加精料,表示犒赏。

包括春分在内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至今人们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2.蛇身疮特色疗法

蛇身疮,西医称之“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最具痛性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状如蛇形,故名“蛇身疮”或“蛇串疮”。

文登“蛇身疮特色疗法”由祖辈中医疗法传承而来,并经过反复研究和临床验证,因其治疗过程无创伤、疗程短、排毒去痛、不复发、不留后遗症,并对治疗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的特点,在百姓中享有较好口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