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117号加强对农村养老需求关注度的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4-05-16 14:4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民政局 字号:[ ]

刘铁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农村养老需求关注度的意见及建议提案已经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聚焦农村老龄化率持续攀高实际,围绕医、食、住、行等急难愁盼,采取创新举措,推动广大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9万人,占总人口的37.9%,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远超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老龄化率基本上达到了70%以上,广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空巢、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目前,文登区共有备案的养老机构49家(其中五级1个、四级5个、三级12个、二级21个、一级7个),床位数1185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数10262张,入住老年人近7000人,从业人员1055名,其中持有养老护理员证的达到587人。近年来,区民政局打造睦邻互助点556个,建设农村幸福餐桌233个、社区食堂6个,拥有农村幸福院79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8个,正逐步构建起符合全区群众需求的养老服务网络。

二、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工作推进情况

(一)创新实施睦邻互助养老模式。2021年以来,文登区以获评全省首批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地区为契机,为探索农村养老新途径,全力打造农村睦邻互助积分养老服务体系,助推互助养老形式与“仁孝文登”文化相结合,形成以睦邻互助点为中心,多功能辐射的“睦邻互助+N”养老服务新模式,解决农村就近居家养老难题,实现农村老人“原居养老”愿望。截至2024年4月底,全区共打造睦邻互助点556处,682名睦邻互助员为2132名老年人服务,年提供服务27.3万余次。睦邻互助经验做法入选第四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被省委改革办“山东改革”公众号、山东省民政厅及威海市委改革工作动态等刊发推广,市委书记闫剑波同志予以批示肯定。

(二)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餐桌建设。为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区民政局早在2019年3月便开始在张家产镇选取顾家、因寺桥等9个村作试点,启动了幸福餐桌建设,2020年1月,市民政局在张家产镇召开了全市农村幸福餐桌现场会,在全市推广这项工作。为了加快幸福餐桌建设,我区于2020年5月出台了《威海市文登区农村幸福餐桌建设指导意见》,规定餐桌服务群体,明确场地、建设模式、食品安全和外观标识等方面要求,提出“区财政给予每处幸福餐桌一次性2万元的开办补助”。2021年3月,区民政局又联合区委宣传部等8个部门出台了《幸福餐桌建设指导补充意见》,规划当年新建农村幸福餐桌56处,要求到2021年年底实现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全覆盖,到2023年底农村幸福餐桌数量占全区行政村数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2023年4月,区民政局联合区委宣传部、卫健局、发改局等12个部门出台《威海市文登区级农村幸福餐桌管理办法》,明确农村幸福餐桌的职责分工、建设标准、运营规范和监督管理等事项;印发《威海市文登区星级农村幸福餐桌创建工作方案》通知,在全区开展星级创建工作,提升农村幸福餐桌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4月底,全区共建设农村幸福餐桌233处,占行政村的比例为37.1%,其中老年人负担金额在2元及以下的餐桌达到125处,占总餐桌的53.6%,有21处餐桌村内老年人可免费就餐。

(三)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断发展,90%以上的老年人都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为提升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区民政局自2020年开始实施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区分为A/B/C/D四类,不仅将失能、半失能的低保老年人和农村特困人员纳入服务范围,还扩大到生活不能自理(重度)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抚恤定补优抚对象、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党员等特殊人群,为四类人群提供60—17小时不等的“六助”(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生活照料)服务,让老年人享受到日常生活、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等全方位的居家上门服务。截至2024年4月底,全区共有政府购买居家服务对象1832人,其中,A类服务对象143人、B类服务对象144人、C类服务对象40人、D类服务对象1475人,累计服务老年人530余万人次,投入资金约2400余万元。目前,全市仅我区为分散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得到群众的一致称赞。

(四)积极推进家庭床位适老化改造。聚焦农村高龄、失能、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以威海市承担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契机,区民政局坚持把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2022年在环山街道、泽库镇和泽头镇试点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200张床位,2023年在全区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任务,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改造1876户,通过对老年人家庭设施的“小改造”,彰显出党和政府的“大关爱”,有效提升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生活品质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五)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针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不健全、农民参保率低、保障水平有限等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居民养老保障体系,出台《威海市人社局财政局关于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威人社发〔2019〕16号)、《关于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鲁人社发〔2022〕22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鲁人社发〔2023〕19号)、《山东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经办规程》(鲁人社字〔2023〕136号)等文件,不断完善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范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同时,服务群众、方便群众。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发放政策宣传纸、“赶大集”、电视台、报纸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方面,居民基础养老金经过11次调整,标准由最初的33元每月增长到现在的每月180元,增长幅度为147元。另外,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增加个人账户积累额来提高自己的总体养老金水平。例如通过宣传缴费超过15年后增发多缴奖励养老金和缴费越高缴费补贴越高的政策,引导中青年居民树立早参保缴费的意识。

(六)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增收工作机制。一是开展“中医药惠民”“医在身边”“惠民送药 免费邮递”等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64个,家庭医生258名,对老年人进行马上访、每周访、每月访、每季访的“四走访”制度。持续推行“全民艾灸”工程,已累计发放艾灸服务包17.4万套,为群众提供体验服务61.2万余人次。“纳凉义诊”举办60余场,服务群众2.8万人次。为农村高龄、偏远、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上门送药服务,近三年累计服务5200余人次。二是高度重视脱贫享受政策户和监测帮扶户增收。持续关注农村老年群体,开展经济困难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排查预警工作,畅通监测帮扶对象自主申请渠道,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纳尽纳、应帮尽帮。三是不断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制度。自2023年7月1日起,缴纳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在一级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比例由80%上升到85%。同时完善居民高血压和糖尿病非胰岛素治疗门诊费用保障机制,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的报销比例提高到70%。

(七)广泛开展为老志愿服务。一是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培育壮大“为老”志愿服务队伍,全区已成立开展“为老”志愿服务的志愿服务队达700余支,每个村注册的3支志愿服务队中,至少有1支队伍会定期为各村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坚持品牌化、项目化推进,组织广大志愿者聚焦老年人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向阳花社工服务中心、手拉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多支队伍已经形成专项品牌。三是做好精准服务。本着最大化释放组织优势、精准实施、力求实效的服务理念,各志愿组织会提前对志愿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主动对接服务对象,进行充分调研,了解老年人所需、所想以及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对老年人开展人性化、亲情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活动,增强了老年人的认同感、安全感,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一是聚焦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刚性需求,支持将普通型床位升级改造为护理型床位,提升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2024年底前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60%。二是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保持在100%,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保持在100%,2024年底前,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引导养老机构等专业力量连锁连片运营,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三是积极探索“智慧健康+养老”“志愿+养老”等创新模式,深入推动全省县级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和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建设。

(二)有效增加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一是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行动。扩大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重点发展护理型床位、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认知障碍照护床位300张以上。开展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对农村完全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费用给予补助。发挥机构延伸辐射功能,引导养老机构延伸服务范围,连锁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丰富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居家上门等居家上门服务功能,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家以上。二是实施居家社区扩围增效行动。健全困难失能老年人政府购买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委托代理服务等制度,2024年底前探访关爱服务普遍有效开展,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保持在85%以上。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推动以街道为单位,对辖区内的所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由专业养老服务组织实行连锁化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锁化、社会化运营比例达到50%。三是实施农村养老提档达标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睦邻互助养老,推动公益互助养老模式落地见效,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储蓄、回馈、激励与评价机制,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强化农村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集中整治,解决功能单一、设备闲置、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督导村居公开养老服务设施责任人、服务时间等信息,指导镇街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的宣传推荐,结合睦邻互助、新时代文明实践、查体巡诊、信用建设和志愿服务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老年人参与,提高设施利用率。

(三)部门联动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一是落实好探访关爱工作,按照要求落实好每月不少于一次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要求,节假日加大频次。二是继续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实时关注脱贫人口的家庭状况和突发困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是认真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四走访”跟进服务,进一步加大对辖区居民的健康监测力度,有效促进老年人后续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有效衔接,不断提升老年人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四是进一步发挥医保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医疗保障服务水平,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加便利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五是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居民养老保障体系,规范居民养老保险经办,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六是将为老志愿服务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鼓励引导各级志愿服务队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探索采取“社工+志愿”“亲邻+志愿”“市场+志愿”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构建多方位志愿服务支持网络。七是加大宣传力度,结合“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上门走访活动,指导村、社区开展老年人问卷调查,客观全面了解老年人真实需求。利用宣传栏、IP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养老服务知晓率,发挥基层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率,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网络。

最后,感谢您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聚力破解农村养老方面的痛点、堵点和难点,积极征求老年人意见建议,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意愿,做出最优解,确保把民生实事办实、把惠民政策用好,让农村老年人实实在在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最后,希望能够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和建议,共同探讨,不断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