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079号委员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4-05-17 15:0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字号:[ ]

丛亚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区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地方独特地域环境和文化风俗,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文登区在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目前进展

一是深入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文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挖掘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和资料。对非遗项目传和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记录。目前,已开展6次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整理,包括识别、记录和保护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登区现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8项,威海市级16项,文登区级64项,非遗传承人省级3人,威海12人,文登区115人。同时,对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二是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先后编纂《古道遗韵——文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辑》等非遗专著,印制发放非遗宣传图册、明白纸等向社会发放,普及全民非遗知识,弘扬文登学优秀传统文化。区文化馆于成立的“艺彩龙乡”非遗志愿服务队,吸纳60余名传承人为志愿者,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宣传普及活动,区内多家中小学和高校积极参与,胶东花饽饽习俗、鲁绣等多个项目的传承人被聘为校外辅导员,年进校园100余次,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是探索非遗与地区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走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相结合路子,助力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2022年和2023年,先后评选两批21家区级非遗工坊,成为加强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花饽饽、鲁绣等通过规模性生产,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既合理利用我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进一步推动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二、下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非遗文化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加强非遗项目梳理。开展2024年文登区级非遗线索普查工作,申报第七批文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继续挖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文登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促进其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的结合,更好的服务振兴乡村和共同富裕。

二是开展非遗+旅游品牌宣传。围绕中国传统节庆时令和“非遗月”、“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非遗展览、展示、展演活动,打造一批品牌传播项目,提高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文登当地传说故事,让游客了解文登历史文化。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内涵。

三是探索非遗旅游特色线路。探索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等内容。利用已有的非遗工作坊、侯家镇“花饽饽小镇”、龙山花饽饽孵化产业园区等,推出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同时,在旅游线路中可以增加游客体验项目,如:体验蒸花饽饽。增加游客得体验感,加强推介宣传,将非遗文化与当地旅游深度融合,促进人民增收,经济增长。

威海市文登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5月16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