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登温泉于2008年12月4日又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登素有“温泉之都”美誉,在胶东半岛13处温泉中占有5处,是胶东半岛地下热水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水质、水温及出水量可称为胶东之最。这些温泉多分布在岩浆的边缘部位,与岩浆活动的构造带有关,系高温地热的一种反映。泉水自然喷涌,可高出地面1米—8米。汽化现象壮观,水温达55℃—77℃,矿化度为每升1克—10克,并含有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 文登这5处温泉分别是七里汤、汤村汤、呼雷汤、大英汤、洪水岚汤。 七里汤,历史悠久,始建于齐国。据《文登县志》载,汤内有凉热二泉并发,沐浴者可随意调节水温。元朝山东副使王贡,曾将该汤易名为“如意汤”,列为“文邑八景”之一,为历代官绅雅士游览沐浴之地。《图经》载:“文登,有温泉七所,此为最。”清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王一夔,曾将泥池砌为石池,并覆以瓦盖,缭筑垣墙,以障其外。又设汤夫按时涤刷。掌钥守门,称之官汤。道光七年(1827),知县范兴荣重修,官汤左右各掘一池,东则男汤,西则女汤;皆筑矮墙护之,称为民汤。范兴荣在其《重修如意汤记》中记道:“邑西七里有二泉焉,温凉并发,出于自然。前人创置小亭,更名同‘如意’。公余游览其间,见石刻题咏甚移,年代久远,风雨剥蚀,败垒颓垣,零落已甚,阻兹名胜。岂容委诸荆榛乎!爱鸠工修葺,复其旧规,有池澄然,有亭翼然,有垣屹然,愿与我士民共游于沂水中也,是为记。” 七里温泉流量每小时可达45立方米,温度摄氏71度,含有十多种矿化元素和微量放射元素,具有医疗健身之奇效。老汤建于何时没有记载,新汤是1951年由文登军分区筹资兴建的,1952年对外开放,军民两用,购票沐浴,后移交文登商业局。1963年驻文登的六○二四部队又在七里汤建军用浴池,专供在文登陆海空驻军使用,偶尔也对老百姓开放。 呼雷汤,位于高村镇北2.5千米处,因地下温泉呼出声如雷鸣故名。始建于北宋时期,后几经沧桑变迁,至明万历年间,东西两处浴池围堰皆坍塌倾覆,清康熙年间呼雷汤又遭地震破坏,各村民众再次捐资,重新修葺。至光绪九年(1883)终因失修,浴池淤塞,池壁塌落,不能再用。后经周村群众义修,呼雷汤又焕然一新。新建温泉,建有水亭三间,水亭前修有三大浴池,汤池大门向东,门楹上方横额题有“灵水长春”四个苍劲大字,是清末一位老秀才孙长武所题。在浴池正西部的高坎上。修有两座小庙:一为汤神庙,一为龙王庙。汤神庙内镌石为男女二汤神,石像栩栩如生。 呼雷汤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水质上乘、感官性状优佳。PH值为7.3—7.8,呈弱碱性,水温常年保持在70℃左右,日出水量达2000立方米以上。汤水中富含钠、钙、铁、镁、氯、氟、硫、锌、硫酸盐、偏硅酸和微量元素镭等20多种矿物质,其中偏硅酸、溶解性总固体等两项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线指标,钙、铁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为全国少见的多微复合型优质矿泉水。 呼雷汤水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历来被称为沐浴疗养圣地。 清代嘉庆己未进士湖广道监察御史林钟岱当年到此,曾题字云:“呼雷灵泉,天下第一”“圣水生暖流,千载四季春。” 雍正《文登县志》记载:“凡病寒湿疮疡者,洗之辄愈。”光绪《文登县志》进一步指出,域内温泉“十之八九,多云可以疗疾。洗疡而愈,不独此汤也”。古代有民谣曰:“南有树接酒,北有地生羊,西有压油鸟,东有呼雷汤。”称呼雷汤可与南方的椰林、北方的牧场,青海湖的富庶齐名。 1973年,文登县水产局和水产科研生产部门在呼雷汤办起淡水养殖试验场,用温泉水孵化鱼苗、虾苗和罗非鱼越冬保种等几十个科研项目,试验均获成功。其中不少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发展中国水产养殖创出了一条新路。1979年,高村公社在老汤东侧半里许又凿新池,创办呼雷汤温泉疗养所。以水疗为主,兼施推拿、电疗、针灸等疗法,年均疗养人数达三万多人次。全国各地皆有病员来此疗养。1985年8月,文登将疗养所改为疗养院,增建三层疗养楼一幢,各地来此沐浴或疗养者每日达千人之多,年均可接纳十多万人到此沐浴、疗养、观光。此时呼雷汤已成为一个声誉远扬的温泉疗养中心。 随着21世纪的大规模温泉旅游开发,呼雷汤休闲洗浴建设向更完善、更科学、更人性化方向推进。 洪水澜汤,古称“新汪汤”“车家汤”,位于汤泊村东,现称“汤泊汤”。文登《光绪志》记载道:“洪水澜汤,在城东北二十里,年久淤塞。”洪水澜汤何时挖掘使用无考,后淤塞自废。清同治年间,当地群众又在老汤西南半里另建新汤。凿方池,砌以石,缭以垣,水较古汤为温。后又数次修葺并设汤夫涤刷。规定女浴为每逢阴历初五、初十,余者为男浴时间。汤池分前后两个大池,每个大池又隔为两个小池。前两小池为露天池,后两小池覆以瓦盖。池池有水渭相连。远近浴沐者络绎不绝,沿用至今。 洪水澜汤地热面积纵跨洪水澜河南北两岸百余亩。每小时涌水量3.11立方米,水温72℃,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属碳酸盐氧泉,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用泉水标准。 1983年,文登县水产局在此建起淡水养殖试验场洪水澜分场,总占地面积达五十四亩。引进二百万尾罗非鱼,兼有奥利克、胡子粘等其他鱼种。 21世纪初,韩国喜安喜株式会社和烟台虹光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投资15亿元建设汤泊温泉旅游度假区,经几年的精心打造,2009年年底基本成型正式对外营业。 汤村汤,古称“昌阳汤”。位于张家产镇汤村西南的昌阳河北岸。《太平寰宇记》载:“昌阳汤,周回十二步,南流入黑水。地面热气蒸腾,泉水潺流不息,沸沸汤汤,终年不衰。秋无霜,冬无雪,暖气融融,四季春意盎然。当地农民劳作困怠,在此随意掘池,即可洗浴,浴罢顿感神清气爽,疲去倦消,四彼舒畅。”此汤后淤塞数百年,1973年重新勘探挖掘,使地下热水重见天日,潺流不息,自然水温高达55℃,每小时涌水量达6.84立方米。 1945年,汤村人搬拆迎山寺乱石,砌简易石池一个,方便附近群众洗浴。1956年昌阳河改道,将石池填平,变为耕地。1972年,汤村大队邀威海市钻井队凿井一口,深76米。水温为60℃,氯化物含量较高,水源充足,井口昼夜喷水不止。1973年7月汤村大队浴池落成。21世纪初,以此汤之水易地建起天沐温泉。 大英汤,位于葛家镇驻地东南,地热面积十余亩,终日水气蒸腾,白雾茫茫。泉水喷涌,高达尺余,形若蛟龙吐翠,炙热灼人。1967年,大英村邀请文登驻军五四七二三部队钻探温泉井一口,深25米。翌年利用该井建浴池一座,男女兼用。为适应需要,1969年又承接原浴池东侧扩建,再建浴池一个。自此,新老池男女分用。 1978年铺集乡在此建造纸厂,又凿井一眼,深96米,出水量每小时6立方米。水温高达71℃。自此,温泉始被工业利用。 1984年大英大队又挖掘鱼池3个,总面积10亩,温泉又开始向养殖业发展。1985年第一次出售罗非鱼苗20万尾,获利3万元。此外还利用温泉办起孵化厂、蘑菇厂等。近年,当地政府在此建起了幸福院,接纳附近农村的老人来此安度晚年,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足不出户地享受到本来就属于自己故土上的温泉。 大英汤,这处沉睡数万年的地热资源,终于在1967年被唤醒,揭开了地表覆盖的秘密,开始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为社会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如今,文登区政府依托本地丰富的温泉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成为人们沐浴、疗养、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的游客,领略到文登温泉文化之魅力,体验休闲养生的乐趣,共同切磋交流国际温泉旅游的发展经验和探讨世界温泉休闲文化发展方向。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