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威海市文登区2025年地质灾害 防治方案》的通知 威文政办发〔2025〕2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南海新区、开发区管委,金山综合服务中心,西部制造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区直有关部门、单位,驻文有关单位: 《威海市文登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23日 威海市文登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区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东省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威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3-2025)》《威海市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等文件,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警预报、应急值守和宣传教育等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我区未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未出现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情况。目前我区无地质灾害隐患点。 二、2025年全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综合分析研判,2025年全区地质灾害将延续近年相对平稳趋势,灾害种类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 自然因素形成的险情灾情预测数量和规模均较低,各类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需重点防范。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趋势。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6月—10月,主要分布于昆嵛山、圣经山地区以及全区范围内其他沟谷狭长、山坡坡度较大、汇水面积较大和沟谷崩落堆积物较多的地区。重点需要防范山体岩石崩落、土质边坡滑塌等崩塌、滑坡、泥石流类风险隐患。其中,6-8月降水相对集中,发生概率较高。 (二)地面塌陷发生趋势。主要分布在侯家镇金滩矿业废弃矿井周边地区及界石镇天成矿业采矿区。 三、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一)持续做好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一是充分发挥技术支撑队伍专业优势,组织开展辖区隐患点和风险区更新调查,进一步摸清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二是相关部门分领域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关注人口密集区、工程建设活动区、地形地貌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对确认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建档入库并落实好管控措施。三是落实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持续做好地质灾害“三查”工作。(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牵头,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重点领域地质灾害防治。一是加强威胁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单位:区教体和体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是加强城市、乡村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单位: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三是加强在建及投入运营的农村公路、水运以及相关施工现场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四是加强威胁水电站、水库枢纽及近坝库岸、施工营地及工程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单位:水电站、施工营地由所属部门牵头,区管水库由区水利局牵头,镇街所属小型水库由属地牵头)五是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A级旅游景区、等级旅游民宿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治理。(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基层防御能力建设。完善“人防+技防”体系,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管控要求,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和自动化监测点作用,动态掌握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及时做好专业调查、应急技术支撑,落实防范措施。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群测群防员培训,提升相关人员防灾责任意识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及时向受威胁群众发放“两卡一表”,指导基层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识灾避险能力。(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牵头) (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建设,配齐配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力量。(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牵头)二是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水平。细化完善各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快速反应能力和临灾避险能力。遇有突发情况及时调集应急队伍、救援物资,做好应急处置。(责任单位:区应急管理局、区自然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是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会商,强降雨期间做好预警信息发布,指导各地科学防范。(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是强化汛期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严格汛期24小时值班和灾情险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灾情险情信息,做好应急处置。(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应急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2025年地质灾害防治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意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清当前地质灾害防范的严峻形势,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细化工作流程,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政府主导、行业共治、全民参与”管理机制要求,加强协调联动,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地质灾害防治模式。对自然因素、历史遗留等原因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要采取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对隐患点进行处置;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工程建设及各类工程建设等方面诱发的地质安全风险,对因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业务主管部门与属地镇街负责督促相关责任人落实防治责任。 (三)加大指导服务和技术支撑。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支撑体系,选配优秀地勘单位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支撑单位,组织指导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专业监测和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增强防治专业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