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营商行【执行合同】威执亮剑·文法行动 一封感谢信 千里为民情
发布日期:2025-07-17 10: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 字号:[ ]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贵院为百姓服务的温度......”

近日,一封朴素的感谢信抵达文登法院。信纸展开,字里行间没有华丽辞藻,却浸满了最真挚的情感。这封薄薄的信笺,不仅承载着当事人对法院工作的认可与感谢,也映照出一条跨越山海、锲而不舍的司法守护之路。

千里“失联”的债务纠纷

“法官,被执行人我也联系不上,这钱还能拿回来吗?”电话那头,远在吉林的张某声音哽咽。在这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由于被告李某迟迟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张某无奈申请强制执行。

立案后,执行法官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心急如焚的张某了解情况,迅速展开网络与线下联合查控,但经过多番查找,确认李某名下无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其联系电话也早已停机,音讯全无。本案唯一的线索就是申请人张某在电话中的口述,无奈张某远在千里之外,也提供不了更多有效的执行线索,因此案件查人、找物、寻财的重担,几乎完全压在了承办法官的肩上。

三次扣门“亮剑”执行

面对困局,执行法官的脚步未曾停歇,他三次走访调查,前往被执行人李某登记的原住处。 但紧闭的大门、无人应答的门铃、邻居们茫然的摇头……每一次都无功而返。无奈下,执行法官转而寻求基层组织协助,他联络网格员、小区物业,联动公安布控系统,从大量零碎的信息中得出关键线索:李某很可能潜回了吉林老家!

顺着这条线索,执行法官立刻将“战场”延伸到千里之外。他紧急联络吉林当地法院,请求协助查找李某及其配偶财产。然而结果再次令人失望,不仅李某“人间蒸发”,连其配偶及财产状况也毫无头绪。此刻,案件仿佛走进死胡同,申请人张某得知后连连叹气,对追回欠款几乎丧失全部信心。

一根电话线连起“柳暗花明”

“执行,啃的就是硬骨头!”执行法官没有在僵局前低头,他重新梳理执行思路,将目光投向被执行人的社会关系网。经艰难探寻,执行法官辗转联系上李某老家的同乡,多方合力下,长期失联的李某终于现身,并通过电话与承办法官取得了直接联系。

“老李,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躲,能躲一辈子吗?法院的判决不是儿戏,张某那边等着这钱救急,都是乡里乡亲,将心比心啊……” 在电话里,执行法官从李某的逃避心理入手,利用这得来不易的对话契机,展开了多轮释法析理和思想疏导,不仅向其严肃阐明逃避执行行为的法律后果,还法理交融,耐心疏导其顾虑。一次、两次、三次……终于,经过法律的强大威慑与法官的耐心劝导,李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态度发生转变。

最终,在执行法官的不懈努力下,李某同意克服困难筹措部分资金。案款到账当日,执行法官迅速办理发放手续,确保这笔来之不易的执行款第一时间汇往张某手中。

“执行的温度,不在标的额的大小,而在每一次为‘不可能’拼尽全力的奔赴。”执行法官说道。

千里追索,几度山穷水尽;一通电话,穿透迷雾重重。当公平正义的信念在执行脚步下落地生根,当法官的执着融化被执行人心头的坚冰,当事人朴素真挚的话语,便是“司法为民”最滚烫的注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